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4篇】
好文档,供参考1/2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人教版【第一篇】《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教学重点:好文档,供参考2/211、感知1分=60秒2、体验1秒有多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的秒。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好文档,供参考3/21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1分是多少秒?”教师板书:1分=60秒。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2)估10秒,15秒。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3、感受1分钟的长短。好文档,供参考4/21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c、1分钟做数学题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四、全课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教学目标:好文档,供参考5/21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好文档,供参考6/21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1、看看说说(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学生讨论,小组交流。(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2、掂掂说说(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学生讨论,小组交流。(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好文档,供参考7/213、称称说说(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3)比较物品的轻重。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好文档,供参考8/21(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学生轮流掂一掂糖。(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A、称1克大豆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B、称15个图钉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小组轮流掂一掂。C、称1支粉笔、1把小刀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好文档,供参考9/21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4)完成40页的试一试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好文档,供参考10/2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好文档,供参考11/21250元钱够吗?2、分析问题。(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好文档,供参考12/21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好文档,供参考13/21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组2:32×8≈240(元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组3:32×8≈240(元)2×8=16(元)16元>1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好文档,供参考14/21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本文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80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