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5课。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龙山文化D.大汶口文化2.据《春秋》等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鲁国朝见晋国三十二次,朝见齐国四十次,而朝见周天子仅七次。这说明A.分封制遭到破坏B.王位世袭制被破坏C.宗法制度被废除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世袭制度确立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4.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A.鉴真东渡B.茶马古道C.丝绸之路D.地理大发现5.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国内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再次封给自己的后代,这使得王国的土地越分越小。这项法令的实施A.极大削弱丞相的权力B.彻底消除地方的威胁C.不断增强地方自主权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6.而据《晋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向中原迁徙,在北方建立起许多政权,这些政权大都自称是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仍导致外族入侵D.中央集权制度不被认可7.司马睿(晋元帝)永嘉南渡后,在王导兄弟帮助下稳定局势并登上帝位。此后,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士族成为政权支柱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8.唐太宗李世民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东宫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贵如皇亲国戚的长孙无忌。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科举制度的完善B.社会矛盾基本消除C.官僚体制的形成D.统治集团的开放性9.西方启蒙思想家曾这样称赞中国隋唐时期的一项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里他们赞扬的这种制度A.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B.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C.提高了官员职业素养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10.从西晋末年起,中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民南迁至江南地区,他们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B.庶族阶层迅速崛起C.曲辕犁极大促进耕作技术进步D.铁犁牛耕广泛使用11.出土的唐代雕塑造型丰满健壮、雍容大度,色彩和描绘上具有浪漫豪放的气息;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融合传统中国的剑舞与西域舞蹈之精髓,创造出了《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广受好评。由此可知,唐代艺术A.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B.体现了社会奢华享乐的景象C.盛行谦虚而好学的风气D.实现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12.宋太祖鉴于五代的混乱情况,“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A.完成了国家大一统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强化了君主专制D.加强了中央集权13.成吉思汗(铁木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世界征服者”。下列属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的是A.改国号为元,统一全国B.推行中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C.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D.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亡南宋14.据史书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军马之事。”这反映的辽朝官制特点是A.蕃汉一体B.分化事权C.民族分化D.因俗而治15.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属于宋代文化兴盛表现的是A.火药的发明B.京剧的出现C.理学的形成D.小说的流行16.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农业经济交流加强17.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掀起了“四大案”,其中之一是诛杀宰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A.废除宰相制度B.设置三省六部C.设置军机处D.废除科举制度18.清政府在制定相关边疆政策时,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据此可知,清政府采取的边疆政策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实现了民族平等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D.消除了民族矛盾19.有学者称:“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20.明末清初,一些学者对正统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深恶痛绝,并认真思考“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这体现出A.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B.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D.学者们的社会责任感2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无疑,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开始丧失。”此内容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22.康有为借用《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并加以现代化的解释,描绘出“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作为自己宣传的理论依据。据此可知康有为此举A.将社会进化论融入到儒学中B.改革创新了儒家思想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D.用儒家思想解释西学23.中国近代某次事件之后,西方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4.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A.分权制衡精神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D.天下为公精神C.民主共和精神25.“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D.孙中山继续革命26.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7.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新青年》B.《时务报》C.《民报》D.《申报》28.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29.下列两幅图片,分别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和嘉兴南湖,都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人民军队的创建C.新文化运动的爆发D.统一战线的建立30.1934年,国民政府把江西作为推进农村合作运动试点,发展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给农民提供贷款,成立纺织厂和制造厂,并且合作开展植树运动,协助运输并改进水利工程。这说明A.国民政府接受了中共的农村政策B.国民政府试图以此举推进乡村近代化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D.农村合作是统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川陕革命根据地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32.曾经被软禁在贵阳黔灵山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A.八一三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西安事变33.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这一主题应是A.日军侵略罪行B.日军推行“慰安妇”政策C.日军的细菌战D.日军实行的“三光”政策34.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其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是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35.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B.民众支援前线,淮海战役胜利C.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材料二“(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是确立于哪一个王朝的什么制度?图二是什么制度以及有怎样评价它?(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初年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5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173012支。除此之外,日本人也在中国新建了若千工厂。中国工人阶级增长的速度,比中资工厂的增长速度以及中资和外资工厂加起来所拥有的生产设备的增长速度都要快。期间,被运往国外的“苦力”(华工)也有千百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在俄国做工的,不久后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随着人数的增长,视野的开拓,工人阶级必然要向过去自己完全被埋没的处境发出挑战。——摘编自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全集:国际视野回顾近代中国变迁》材料二“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发挥作用,由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发展实业热潮不会持续太久。1914~1920年,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1
本文标题:20212022学年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5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