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上学期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解析
2021-2022学年沈阳134中九年级上学期期初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道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5分)1.(1分)下列变化本质上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甘蔗榨汁B.车胎爆裂C.炭包吸附色素D.鲜奶制成酸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甘蔗榨汁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属于物理变化;B、车胎爆裂由于压强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炭包吸附色素,只是将色素吸附在表面,属于物理变化;D、鲜奶制成酸奶有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2.(1分)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组装的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的实验装置。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影响的是()A.止水夹没有夹紧B.没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C.燃烧匙内盛放足量的红磷D.燃烧匙内盛放足量的蜡烛【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止水夹没有夹紧,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压强大,有空气逸出,因此进入的水多,使测定结果偏大,故选项错误。B、没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结果偏小,故选项错误。C、燃烧匙内盛放足量的红磷,是正确的操作,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影响,故选项正确。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1分)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A.纯净水B.干冰C.清澈的海水D.液氮【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水、干冰、液氮属于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解:A、纯净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C、清澈的海水中也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D、液氮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4.(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给液体加热B.倾倒液体C.闻气体气味D.过滤【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分析。C、闻气体气味时,正确方法为: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倾倒液体时,瓶口与试管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实验室中闻气体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凑到集气瓶瓶口闻,应该用手轻轻在集气瓶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图示操作不正确。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1分)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稳定解答;B、根据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解答;C、根据倡导“低碳”行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D、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解答。【解答】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不能消除,故错误;D、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故正确。故选:D。【点评】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动力和目的所在。6.(1分)下列关于CO2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①可以助燃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液态二氧化碳为淡蓝色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①二氧化碳不能助燃,故说法错误。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法正确。③液态二氧化碳为无色,故说法错误。④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说法正确。故②④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1分)对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硫粉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C.镁条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木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属于结论,不是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8.(1分)氧气的制取及有关性质实验,图示正确的是()A.制取氧气B.收集氧气C.铁丝燃烧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分析】A、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B、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试管口不能放塞子,应放玻璃片,便于排空气;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一些水或沙子;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所选择的物质应燃烧不能生成气体.【解答】解:A、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故A错误;B、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试管口不能放塞子,应放玻璃片,便于排空气,故B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一些水或沙子,防止燃烧后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故C正确;D、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故D错误;故选:C。【点评】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了解实验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实验,得出正确结论.9.(1分)下列化学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B.镁+氧气氧化镁C.水氢气+氧气D.汞+氧气氧化汞【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B、镁+氧气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C、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D、汞+氧气氧化汞,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1分)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分析】A、明矾有净水作用;B、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错误;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解答】解:A、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沉降正确,故选项正确;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错误,因为过滤后的天然水,还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部分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及水中的异味,不能使海水转化成淡水,故选项错误;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错误,因为过滤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11.(1分)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其中不正确的是()A.沸点:氮气>氧气B.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吸入空气C.密度:氧气>空气D.化学活泼性:氧气>氮气【分析】A、根据氮气、氧气沸点,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氮气的沸点是沸点:﹣195.8℃,氧气的沸点是﹣183℃,沸点:氮气<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B、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吸入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密度:氧气>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学活泼性:氧气>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呼吸作用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氧气验满B.检验氧气C.二氧化碳验满D.检验二氧化碳【分析】A、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使用带火星的木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2分)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装置中的活性炭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B.该装置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C.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D.自来水经过该装置后可得到纯净水【分析】A、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不能杀菌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上学期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7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