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这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电视演说中的一段。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苏联经过自身的改革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1964)(1964-1982)(1985-1991)类别改革名称背景和目的措施农业工业评价自学提纲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积极局限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苏联和英国的神话传说有什么不同?”•“英国神话的开头通常是:‘曾经有个时候。。。。’而我们的则是;‘不远了,不远了。。。。’”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跟KALININ省主席抱怨这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落后2、内容:农业;工业•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加加林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3、评价:(2)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局部调整(1)积极意义: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不知何故赫鲁晓夫对玉米特别情有独钟,于是苏联各地不管是什么土壤什么气候,统统都改种了玉米,所有研究玉米的专家都升了官,苏联农业蒙受了巨大损失。玉米运动•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这是一个颇欠考虑的口号。在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苏美相差不多。但在肉类产量方面,苏联有很大的差距。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近两倍。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1958年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很不理想,它的产量只增加了5%,而不是赫鲁晓夫要求的60%~70%。•但是,这并没有使赫鲁晓夫头脑清醒过来。他不断对地方施加压力,要求各州采取果断措施,提高肉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在个人野心的驱使下,大胆保证梁赞州在1959年一年内,将使肉类产量增加一倍,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赫鲁晓夫没有分析这一保证是否有现实可能性,就大加赞赏,号召其他各州向梁赞州学习。1959年底,拉季奥诺夫以种种弄虚作假的手段宣告“胜利完成”指标,并因此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但是,没过多久,骗局就被揭穿。拉季奥诺夫自杀身亡。梁赞州试验的破产说明赫鲁晓夫的赶超计划是不现实的。•连丘吉尔在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都对他进言:“赫鲁晓夫先生,您发起改革,确实很好,但我想劝您不要太草率了,想用两大步就跨过一个大峡谷是做不到的,你们会摔下去的。”3、评价:(2)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局部调整(3)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经济的改革。(1)积极意义: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今天60岁以上的人对他印象很深,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俄罗斯学者拉津斯基在他1996年出版的《斯大林》(中译本已由新华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书中曾描述了关于天文学家猝死的细节:“大清洗”运动时期的某一天晚上,莫洛托夫(1890年——1986年当时是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支持斯大林的集体化政策并参与领导了大清洗)和卡冈诺维奇(1893年——1991年斯大林的忠实拥护者)在斯大林别墅的花园中夜宴闲谈时,为天上一个星座的名称而引发一场小小的争论。莫洛托夫说是猎户星座,卡冈诺维奇则说是仙后星座。•正当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争执不下时,在一旁笑听两人争论的斯大林认为此事很容易解决,他建议给天文馆打个电话问一下专家就可搞清。于是,斯大林便吩咐秘书给天文馆打个电话。谁知原天文馆长、一位天文学家已与其他几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起被“清洗”掉了,而新上任的天文馆长并非天文学家——他原来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因此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尽管这位新馆长不懂天文学,但由于是斯大林亲自发问,他当然不敢怠慢,急忙派车去找一位尚未被“清洗”掉的天文学家。然而,这位天文学家自许多同行好友被捕后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此时见一辆汽车半夜突停在自家门口,门铃又按得很急,以为自己的“末日”已到,于是,在开门时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家门口。•被派去请教问题的人员只得去找另一位天文学家,巧的是,这第二位天文学家与新近被“清洗”的那些天文学家也是好友,也同样是惴惴不安。他家住楼上,在夜里两点半突然被急促的门铃声惊醒,见到一辆小汽车停在楼下,也以为自己的大限已到,这位年已六十岁的老人不愿再受凌辱,便纵身从窗口跃向夜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两起突发事件让新馆长郁闷不已,但他却不敢懈怠,命令手下继续寻找答案。几经周折后,这位天文馆长终于在清晨5点钟打听清楚了星座的名称,于是,他急忙给斯大林的别墅挂电话:“请转告莫洛托夫同志和卡冈诺维奇同志……”但是值班人员却回答说:“没人可以转告,他们早就睡觉去了。•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这种独断专行,个人崇拜的结果践踏民主集中制,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深入,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也被苏共撤销其职务。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政绩。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工业:在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赢利计划,其余各项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在轻工业企业的产量计划也由企业自行制定。当完成计划后,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金基金。利润越多,奖金越多。•这一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顺利完成,制止了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下滑的趋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达到了鼎盛。但是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失败。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到70年代末,世界兴起新技术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个时候,苏联的经济颓势开始显现。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消费品短缺。苏联枉有一流的科技人员,但科技发展与生产严重脱节。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3、改革中的问题(失败原因):(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造成经济结构问题重工业和军事实力增强,但是在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落后•在经济倒退时,争霸的野心却继续膨胀。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武装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这场历时近10年的战争以苏联被迫撤军告终,苏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段日子非常糟糕。商店里没有食品,没有衣服,没有日用品,这种情况延续了10年。虽然生活艰难,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大部分人认为,物质生活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需求。直到有一天,强大的意志终于抵挡不了各种矛盾的猛烈冲击。”三戈尔巴乔
本文标题: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8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