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财务管理]会计的概念(doc 274页)(2)
-1-第一章总论内容提示本章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它有哪些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是什么?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是什么?会计核算有哪些主要方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会计课程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也就是本章的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是生产的客观要求。人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断地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对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进行计量、计算、记录和登记,这便产生了最初的会计。会计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但还不能认为它是会计的产生,因为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规模较小,劳动分工较粗,会计的计算和记录活动也很简单,仅仅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并没有形成会计的独立职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四卷1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到了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前770年),出现了“会计”这个词,并有了专称之为计,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称之为会,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考核王朝财赋收支的目的。是会计执行独立管理职能的标志。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核-2-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创建了“四柱结算法”,通过“旧管(即期初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即本期支出)=实在(即期末结存)”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为我国通行的单式记账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的会计出现“龙门账”的会计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四大类。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相当于现在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后来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又出现了“四脚账”,对每一笔的经济业务既登记它的来账方面,又登记它的去账方面,借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已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影响,使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在他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簿记论》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标志着借贷复式记账法由民间的运用上升为有理论依据的方法。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清朝后期传入我国,并相继传到全世界,为世界上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理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52页)二、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我国《会计法》将会计的基本职能定命为核算与监督。(一)核算职能-3-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二)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上述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管理会计的兴起,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财务预算、分析经营业绩等功能。三、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特点是指现代会计所独有的特征:(一)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主要从价值运动方面进行-4-核算和监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任何经济活动都同时表现为价值的运动,会计只有采用货币计量,才能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以取得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全面的会计信息资料。在会计核算中,也经常运用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但因为实物计量缺乏综合反映的功能,劳动计量单位表面看来是统一的,马克思讲过,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但是,现阶段我们还无法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具体劳动时间同实物计量单位一样不具有综合性。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会计主要通过货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状况,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仅作为货币计量的辅助记录。(二)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全面性是指会计对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进行反映和监督,不允许取舍,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要自始至终地如实反映,不允许中断和间断,不能跳跃式地反映;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整理要分门别类、科学有序的进行,不能杂乱无章,任意堆砌;货币计量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三)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会计所收集的经济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样通过信息处理后形成的财务信息才能客观的反映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所采集的经济信息是有根据的,要取得或填制凭证,要依据会计准则对凭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加工处理。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四)会计核算有一套科学的专门方法,组成了一个有机方法体系,这一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管理方式。本门课程主要是阐述这些方法。四、会计的目标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的目的。人们运用会计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目的很明确,即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信息。-5-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产生财务报表,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财务信息体系。这个信息体系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这些信息使用者大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本身四个方面。现简要分述如下:(一)投资人投资人包括现有投资人和潜在投资人,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的安全和收益。具体说,投资收益率是他们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财务信息。除此以外,他们也需要了解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投资人对股份制企业的投资,还需要了解自己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二)债权人债权人是那些对企业提供需偿还的融资的机构或个人。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债权的安全,包括贷款到期的收回和利息的偿付。因此,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以及有无其他需要到期偿还的贷款。(三)政府政府对经济行使两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因此,政府一个方面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出发来了解和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另一个方面是从市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管的需要出发,要求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四)企业经营决策者和职工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阶层和一般职工,也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通过掌握的财务信息搞好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职工通过掌握的财务信息行使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职能,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权益。此外,一些中介机构、组织和个人如财政、税收、审计、物价、统计、工商行政管理、银行等部门也要用到会计信息。五、会计的概念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会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什么是会计,我们可以作-6-出如下表述:会计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整套科学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关于会计概念的这个表述中,我们突出强调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其一,会计的特点,四条特点如前述。其二,会计的职能,两个基本职能和拓展职能。其三,会计的目标,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其四,会计的性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关于会计的性质,我们通过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已经证明它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直把会计定性为管理工具,这对于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管理职能非常不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观点,逐渐在会计界得到多数同仁的认同,从而,会计的地位逐步提高,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二节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又称会计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对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法作出规定,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框架。它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四个方面。本节主要阐述基本会计准则里的会计假设和会计的一般原则。-7-一、会计假设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判断,为此,就需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假定,即为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一般情况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都可以,也有必要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上述单位都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获得了资金,并且在经营活动中动用资金,为了反映这些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就有必要将这些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的特定单位可以是一个法人单位,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例如有些企业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进行单独核算,并编制出内部会计报表,企业内部划出的核算单位也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是因为,企业持续经营和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不同的可能性决定了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8-法进行核算。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人员必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选择和判断。一般来说,尽管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但从实际来看,破产、清算的毕竟只是少数,因
本文标题:[财务管理]会计的概念(doc 274页)(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9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