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求学之路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悟 求学经历及感悟精编3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求学之路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悟求学经历及感悟精编3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求学之路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悟求学经历及感悟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毛泽东的求学经历1毛泽东的求学经历和人生转折从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距家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到1921年参加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党的一大,毛泽东实现了由崇尚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到初步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五个“半年”:三易学校,半年当兵,半年自学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他一读就是6年。他虽然熟读这些经典,但并不喜欢。虽不喜欢,但学习起来却也极为认真,这使得他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后来毛泽东那些充满睿智的宏篇论著,还是那些大气磅礴的诗赋文章,都无不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那时的毛泽东经常偷偷地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杂书”,书中的故事常常引起他深深的思考。像《水浒传》里聚集梁山造反的人物,是少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英雄,而且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水浒传》是一直陪伴毛泽东的书籍之一。书读的越多,毛泽东就越感到知识的匮乏,为此,他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游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泽东决心走出家乡,走出封闭式的私塾学堂,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到那些新式学堂学些新知识。但是,讲求实用的父亲却不想让他在学堂里呆得太久,尤其是不喜欢他总读那些没有用的“闲书”,而是希望他到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对此,毛泽东极力反对,因为他实在不想一辈子小富即安,永远做个井底之鱼。为了能继续求学,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长辈、亲朋和好友去当他父亲的“说客”。父亲终于同意让他继续求学,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从此,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也开始了他一生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生。初来东山学堂,毛泽东立即显露出他的超凡才华。在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他的作文被老师们争相传阅,老师赞赏:学堂多了一名救国俊材”。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眼界大开。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当他听老师讲“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时,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在东山学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学习了半年。就是这半年,使毛泽东实现了由小时候信佛,以后相信孔孟,到信仰改良主义的转变。东山学堂是一所提倡“新学”的学堂,在这里,毛泽东深受康、梁的影响。他的同学文运昌(也是他的表兄)送给他一套《新民丛报》和一本记述康有为倡导变法的书,这套书报,毛泽东“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他认为中国应当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他在读过的《新民丛报》上写道:不能像以往误国朝廷那样“法令由君主所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应该像君主立宪国家那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远离改良主义正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康、梁的思想行动早已落伍于时代,但是,毛泽东毕竟从研究康、梁及其改良主义学说开始,使他的思想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毛泽东读书极为勤奋,再加上他比同学们的年龄要大一些,更懂得学习的可贵。所以,东山学堂满足不了毛泽东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听人说,要想学得更多,就要到长沙去,因为那是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有好多更高级的新学校。而东山学堂的校长、老师、同学,看到他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又好,都建议他去长沙考中学堂,继续深造。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岚冈对毛泽东说,愿意带他前往读书。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的阻力,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的帐薄里,父亲偶然翻到了,上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的毛泽东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毛泽东从偏僻的农村第一次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学习时光。初到省城,毛泽东视野大开。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并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走向革命民主主义。在长沙,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被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深深吸引。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民立报》并成为它的忠实而热心的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黄兴在广州武装起义震惊全国,学生中欲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投身革命的人,更是跃跃欲试。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中的一个。一天,他在校园里贴出文章,公开发表政见: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敬仰”,但对革命民主主义已有很高的热情。他毅然剪掉辫子,以示反清的决心。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异常兴奋,觉得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没有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毛泽东在长沙革命军中度过了半年。他不怕吃苦,极其认真地参加军事训练。每月得到的七块大洋军饷,他基本上都是用来购买书报。这期间,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1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虽然这只是江亢虎所宣扬的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对这个新东西还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写信同东山学堂的朋友和同学讨论。毛泽东跟军队中的大多数士兵以及正副目(即正副班长)和排长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常常帮助他们写家信和讲解报纸上的新闻,同志们都很尊重这个列兵,认为他有学问,他同士兵中的一个铁匠和一个矿工特别亲近,极其喜爱他们的质朴。1950年夏天,他收到当年同他有过友谊的一个副目的来信,毛泽东亲切地给这位四十年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副班长回了信。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毛泽东倍感失望,决定退出新军,继续读书,以探索新的思想。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实业、警察、法政、商业等专门学校,都不满意。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第二年改为第一中学)。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青年毛泽东愈发感到读书的重要,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觉、刻苦。一位国文教员很欣赏他的文才,见他喜欢读课外书,便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揽》,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中国历代编年史。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十九岁的刚刚从闭塞的农村走出来的、刚刚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以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和境界读完了这套浩如烟海的历史巨著,而且还写下了不乏真知灼见的体会性文章。现在有幸留存下来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也许是毛泽东诸多文字中能找到的第1篇文章。这篇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不仅文字精炼、极具文采,更为重要的是立论和观点非常突出。如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沦亡之惨也。”精编资料,供您参考由此可见,这时毛泽东的思想已经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也反映了他政治意识的逐渐成熟。毛泽东在这所学校也是只读了半年,因为他觉得这种学校的校规太刻板,令人窒息,而且学校所开的课程也实在有限,远不能使他满足,所以他决定退学。毛泽东对他认定的事情,是敢于采取惊世骇俗的行动的。1912年7月暑假前,毛泽东不顾老师、同学的劝阻,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省立一中。他觉得上这个学校还不如自学好。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庞大的自学计划,每天从寄住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从这时起,毛泽东风雨无阻,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吃两块米糕,直到关门才离开。事情果然如毛泽东所愿,在他自学的这又一个半年里,他按照自己想法和计划,学到了很多,思想再次得到升华。在这里,他读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书籍,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教材,近代启蒙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的著作。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站在那儿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它。这时的毛泽东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有多么大,世界有多么大。毛泽东自学的这段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极大,影响到青年毛泽东后来思想发展的方向。这其中,毛泽东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在思想层面上,他开始摆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上升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就在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意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并深感“极有价值”的时候,远在家乡的父亲得知儿子在长沙“无所事事”,拒绝继续资助毛泽东。毛泽东居住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一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无法再住下去了,毛泽东决定重回学校,继续求学。一个“五年半”:博览群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决意报考师范学校。直接原因是为了能让父亲给予他必要的求学费用,以维持最低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另外师范学校不收学费,膳食、住宿及费用又很低廉。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毛泽东觉得开启民智,必须从教育入手。1913年春,毛泽东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校长看到了他考试时作文答卷,连连赞叹:“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次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预科三班,该年秋,预科期终考试,毛泽东成绩优秀,编入本科八班,同学30人。湖南的师范教育始于1903年,第一师范即创立于该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这所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毛泽东以前就读的几所学校不能比拟的,而且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风格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校特别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强调“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强调要从人格、学识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学校既注意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也注重吸引那些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来一师就读。这些,都对毛泽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湖南师范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的青年。这一次,毛泽东没有“见异思迁”,而是安下心来,用五年半的时间接受了一次完整的师范教育。在一师,毛泽东遇到了许多像杨昌济、徐特立这样的好老师,他们的人品和学识都给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杨昌济先生,被毛泽东称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杨昌济曾留学日本六年,毕业后又在英国学习三年,后又在德国考察教育一年,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有极深的研究和修养,所以,他特别主张搞学问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一定得有分析、甄别和批判的精神。杨昌济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鼓励学生要有高尚的理想,要努力奋斗,要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办事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用现在的话说,成功细节中。可以说,毛泽东在一师读书五年半,始终从这位恩师那里受益终身。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读书必动笔墨,这是毛泽东一直保留着的一个学习习惯。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每天写日记,读报写摘记,读书写笔记、作眉批,对不易找到的好书,有时
本文标题:求学之路心得体会范文及感悟 求学经历及感悟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37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