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探析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探析作者:黄东光杨柳更新时间:2009-3-18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是对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的核算(项目)单位的资金在所有权、使用权、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核算与管理,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组织形式。它既不同于会计委派制,也不同于代理记账制度,是实行单位报账制的一种财务与会计适当分离的新型组织形式,在高校机关改革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出发,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必要性、作用及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成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必要性(1)解决高校机关人员分流一种有效途径合并高校普遍存在机关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超编的严重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单一的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解决人员的问题。学校机关按照“精简高效,规范剥离,放权搞活,服务指导思路,重点剥离机关的服务和经营职能。浙江大学通过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从学校机关分离出来50余人,占机关分离总人数的16.8%,为有效解决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超编严重,缺乏危机感等问题,促进机关管理规范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高校财务内部管理改革中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随着高校教育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高校的总体格局正从区域性、封闭性向国际性、开放性发展。我国的高校合并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迫使高校着力进行体制创新。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就是在改革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项新生事物。如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于2000年4月,是首次尝试在高校机关中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既是高校机关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3)在内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机关改革的核心是要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制度。浙大会计核算中心自成立起,就实行了定编、定岗、定任务的人员聘用制度,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平均主义,实行竞争上岗;打破职称、职务、年龄、工龄、身份的限制,实行了在学校定额控制下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创建了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又符合学校经济政策,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促进了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促进了财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无论是在加强学校的财务核算方面,还是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会计工作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会计人员素质至少涵盖了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影响到会计行为的合理合法性,后者则影响到会计行为结果的科学性,二者缺一不可。浙大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化管理单位,担负着学校一级会计核算和资金运作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对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种学历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提高,另一方面按照朱镕基同志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方针,认真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和不定期进行会计核算人员的道德操守、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工作经验交流会、内部岗位资格考试等多种形式,促使会计人员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断强化业务技能,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有助于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内部规章制度制度是工作的保证,有效、规范的管理只有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才能得以实现。高校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化管理单位,更需要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行为。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各岗位职责要求》、《业务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岗位竞聘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会计核算工作;建立了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开了办事原则和程序,接受全校的监督。真正做到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3)有助于强化会计监督和反映职能会计监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等对学校学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合理、合法和真实性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会计监督职能,要从过去单纯的事后制止与纠正为主转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将从计划财务部分离出来而成立的,在客观上实现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计划财务部专司管理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则负责会计核算工作。两者职责分明,目标明确,也使得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浙大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各分中心地域分散特点,规范了统一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并完善核算监督规章制度及其长效运作机制。保证了五个校区统一的核算标准和程序,保证了对合法、合规的支出一路畅通,违法、违规的支出路路不通,提高了经费收支的管理力度。通过工作流程制度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监督日常化、工作经验交流经常化、岗位目标责任明确化,保证学校的经济正常运行。(4)有助于深化会计服务职能计财部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曾有着只重管理,忽视服务的思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曾有发生,教职工对此颇有微词,对计财部的形象造成了损害。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服务职能日益突出,也备受重视。以新形式出现的会计核算中心对服务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和自我定位,牢记服务宗旨,会计核算中心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搞好会计核算工作的主线,成立伊始就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好坏纳入职工考核体系,直接与职工的奖酬挂钩,促使大家对做好会计服务工作有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借鉴企业现代管理的先进经验,从制度入手,通过开展争创“四个一流”活动,与学院结对子、经费卡校区间打通报销、开通网上查询业务、简化报销手续等服务措施,借助网络信息化规范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最终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方便教职工,为教学科研服务,充分发挥会计的服务功能。三、会计核算中心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加强内部控制固然重要,但内部控制也不能包揽一切,不能代替学校总体的财务监督,必须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部门之间的责权关系。合理界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学院之间的责任关系会计核算中心在学校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由计财部代表学校与中心签订工作协议,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是一种会计核算的委托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为学校提供会计服务,学校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来补助维持中心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只是财务内部机构改革的一种尝试,没有改变学校的主体地位,单位负责人对学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按照财经法规,实施会计监督,做好会计服务。监督的重点是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财经制度的规定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否,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做到全面监督和管理,必须由学院(项目)单位负责。但是,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提供等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完成,因此,会计资料的合法、完整与否,核算中心的负责人有一定的责任,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之间形成了这种经济利益的契约关系,也应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这有助于事业的共同发展。(2)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与计财部直属科室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与计财部直属科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困难而又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是定位在计财部领导及管理之下,表现为承担学校一级核算机构,提供优质的、全面的会计核算监督与服务,直属科室侧重于收入的管理,承担是管理的职能;而会计核算中心侧重于支出的管理,主要体现的是服务的职能。一定角度讲分工更细化、更明确了。从目前实践来看,与部直属科室间的财务管理权限关系尚不够明确,同时有些工作有交叉,在实际工作中,势必出现责任主体不清,出了问题会有推诿的情况,这需双方努力设法解决的。(3)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各学院(项目)核算单位的关系协调中,要注意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举。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如何在各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特别是在学校下放财权的情况下履行好监督职能值得研究。这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就是会计核算中心要监督各单位部门是否在国家和学校经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程序中进行“自主”决策,监督是否按单位预算、用款计划合理安排资金、“自主”使用资金,不能脱离前提条件搞“自主”。处理与各学院(项目)单位的关系做好服务工作也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在实施会计监督的同时,应更注意在服务上下功夫,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为学院单位服务好的意识,充分利用通过网络等先进手段,使得财务更透明,查询更方便,信息更实用,使师生满意。目前,一些高校的成功实践表明,作为高校财务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新型组织形式,会计核算中心对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地位、作用,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为学校管好财、理好财,努力把财会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计财部高等学校管理队伍的现状及采取的对策高等学校要完成社会赋予的重要使命,除了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创办一流的教育,就离不开一流的管理,否则将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一、高校管理队伍的现状目前高校管理队伍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客观上高校对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观上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踏实、服务意识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管理队伍地位不高,管理队伍编制不合理管理工作在高校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个别人的潜意识里,片面地把管理工作理解为:一杯茶、一张报、听听电话、发发文件和通知等“简单劳动”和“轻松活儿”;也有不少人认为,管理工作不需要“专业知识”,本科学历能做,高中毕业也能胜任。同时,在高校里,人们崇尚教师,以教师为主,在晋级、职称评定中,管理人员也低人一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忽视了管理队伍在高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没有给管理队伍应有的地位。管理队伍的编制无法与教师队伍那样按要求确定,造成管理队伍编制不合理,出现管理人员缺乏与浪费并存的现象。管理部门之间忙闲不均,一部分管理人员无所事事,另一部分管理人员整日陷于事务堆中不能自拔。(二)管理队伍不稳定职务晋升难。一方面,由于管理系列在高校中属辅助系列,在设定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时,高级职务限额往往很少,因此,和教师系列相比,同样学历和资历的管理人员能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机会要少得多。另一方面,虽然管理人员还可按行政系列晋升职务,但由于行政职务的设置呈“金字塔”型,高一级的职位少,能晋升为处长的人数极毕竟是少数;加上缺乏竞争机制,能上不能下,使得相当多的管理骨干得不到晋升。管理人员的经济收入低于相应的教学、科研人员。目前高校普遍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政策主要是向教师队伍倾斜,将个人经济收入与聘任岗位、职务紧密相联。由于上面提到管理人员职务晋升难的因素,加上某些分配制度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人员的收入低于同类教学、科研人员;此外,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会有一些额外收入,这样,管理人员与相应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在经济收入上自然拉开了差距。进修深造机会少。高校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可以通过攻读学位、出国留学、访问进修等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管理人员却极少有这样的机会,进修提高既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时间上也得不到保障。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教师的科研成果、论文、学术成就大多表示了个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与个人名誉联系在一起;而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往往显示于部门的整体工作中,很难体现个人所取得成绩。由于上
本文标题: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