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投资经济学第七章投资区域配置2例一:著名的生产纤维板的跨国公司塞拉尼斯公司(英国)(Celanese)在西西里购买了一大片长满桉树的土地,计划在那里建造木浆加工厂,并使用当地的桉树作为原材料。直到工厂建成将要开始生产时,公司才发现这些桉树太小,原料有限,树干不能使用。结果,被迫高价进口纸浆,损失达五千五百万美圆。这一代价昂贵的教训之所以发生,原因是由于公司在购买土地前为了节约成本、减少费用,而没有派专家去考察这些桉树。3例二:美国一位食品加工商在墨西哥一条河流的三角地带建造了一个菠萝罐头厂,由于菠萝种植园在该河的上游,公司打算用驳船把成熟的菠萝运到罐头厂加工。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菠萝的收获季节里,河水太浅,无法行船。由于没有其他可行的运输方案,工厂被迫关闭。新设备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墨西哥的一个社区,他们立即把罐头厂搬走。这使该公司付出的代价太大。4例三:法国一家公司在东非建立木材厂,当一切就绪准备开工时,法国人才发现,该地区平时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应工厂使用。遗憾的是,可能将永远没有足够的电力,公司被迫拆掉无用的工厂。51从以上跨国公司投资失败的例子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投资区域配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67.1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7.2投资区域配置规律7.3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及评价7.4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变动趋势与政策7本章重点: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投资区域配置的规律;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及评价;政府在优化投资区域配置中应采取的政策。本章难点:投资区域配置的相关理论;投资区域配置的影响和制约因素。87.1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一、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斯密最早论及区域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命题。斯密认为,两国之间能够进行交易的必要条件是: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继斯密之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91933年,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所存在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的。10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通过对这种倾向的分析,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说”。11二、生产力的区位分布与投资的区域配置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近代工业区域理论的奠基人。他假定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等都一样,从而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基本因素为成本,然后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取舍,并加以分析。在韦伯之后,市场需求成为决定工业区位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廖施认为,厂商决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利润而不是成本。他从最大利润原则出发,对市场价格、需求、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12投资区域配置是在凯恩斯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以后才受到重视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围绕投资—储蓄展开的,投资被认为是经济中发号施令的因素。作为新工业区形成的首要前提是资本的来源,即新工业区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外来资本,或者它本身能否积累起足够的资本。13三、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是指发展中国家因贫困导致贫困的现象,由罗格纳·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其原因是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这就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打破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14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152发展极理论发展极理论由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增长的,相反,其增长是不平衡的。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可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16赫希曼以假设的发达的北区和落后的南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种作用,并提出“极化效应”(polarizedeffect)和“淋下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缪尔达尔扩散效应(spread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washeffect)。17四、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理论研究的进展1978年以前,我国区域资本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划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上。其中均衡发展被视为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基本原则,而投资的地区分配则必须服从均衡发展的要求。自1978年以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方法指引下,人们开始根据近30近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参考国外有关经验,致力于批判传统的生产力布局原则及资本配置原则,重构政府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本配置的新规则,提出了“梯度推移论”、“反梯度推移”、“中心开花,带动两翼发展”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模式。18我们进行投资区域配置的研究,其主要任务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研究,寻找投资区域配置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阐明投资区域配置的动因、制约因素,投资区域配置与劳动力、技术区际流动的联系及其区别,投资区域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二,研究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现实,分析其流动的原因、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其三,从实现投资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的基本要求出发,探讨政府调节投资区域配置的基本规则和政策。19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动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业人员(万人)19931994199519961997全国288.00406.00513.00540.00581.00东部中部西部245.00340.70418.00449.40487.4032.1051.1066.2067.9040.4011.1014.3019.6023.0022.60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19931994199519961997全国东部中部西部0.480.660.820.780.830.961.291.591.701.820.160.240.310.310.320.080.100.130.160.15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业人员逐年增长量(万人)1994199419961997全国东部中部西部118.00107.0037.0041.0095.7077.3031.4038.0019.0015.101.702.503.205.303.40-0.40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业人员逐年增长率(%)1994199519961997全国东部中部西部40.9726.355.267.5939.0622.697.518.4659.1929.552.573.6828.8337.0617.35-1.74207.2投资区域配置规律一、投资区域配置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制度变革和市场的统一是投资区域合理配置的先决条件三、科学技术进步是投资区域配置格局变动的基本推动力量21四、优化投资区域配置往往以基础设施投资为先导五、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连六、投资区域配置涉及效率和公平两个基本方面七、对外开放程度对投资区域配置有着重要影响227.3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及评价一、建国以来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投资的区域配置1953—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内地为主、平衡资本配置。(二)1981-1997年我国投资的区域配置1979年—1997年为第二个阶段,其特点是以沿海为重点,梯度推移资本配置。23(三)1997年以来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变化1998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4二、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财政手段为主,辅之以价格杠杆,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储蓄,转化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使内地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对于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但是,内地投资的份额过大,重工业、军工业畸重,布局过度分散,投资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倾斜发展战略,促进了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5三、投资区域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错位(二)地区经济结构趋同(三)地区间发展的差别呈现扩大的趋势(四)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对分离(五)区域市场分割(六)外资进入的区域过于集中且结构不合理267.4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变动趋势与政策一、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变动趋势(一)经济体制改革(二)经济发展阶段(三)产业结构变换(四)城市化27二、我国应采取的投资区域配置政策(一)制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二)科学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三)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投资的区域配置(四)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区域配置活动
本文标题:投资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0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