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4篇
好文供参考!1/11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七年级关于数学的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好文供参考!2/11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y=2x-7[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填表:当x时,y=0,即2x-70;当x时,y当x时,y0,即2x-70;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部分图象)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2.新课导入[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二、讲解新课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师]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好文供参考!3/11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如下: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不等式x2-4x+3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0,=0,2、讲解例题[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1)2x2-3x-20;(2)-3x2+6x2;(3)4x2-4x+10;(4)-x2+2x-30.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或x2=2,(画草图,结合图象)好文供参考!4/11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2}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五、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列代数式。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2.本节知识结构:好文供参考!5/11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好文供参考!6/11(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5.教法建议: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初一数学教案【第三篇】相交线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徐新齐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好文供参考!7/11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自学指导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三、问题导学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好文供参考!8/11∠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四、典题训练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小结初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第四篇】一、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地位及作用:方程和方程组是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成。它不仅好文供参考!9/11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后继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它承前启后,有重要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建模能力,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特点:本单元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的内容呈现模式并逐步渗透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设计(课题组成)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2、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方程中的作用过程和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并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和他人合作的意识。本单元重点、难点:重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好文供参考!10/11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关键: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代数式;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二学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对于方程并不陌生,另外已经有了初一前一段所学数、整式的知识做基础对于解方程并不难掌握,但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应是难点问题,这里应多让学生练习三、教学策略: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的内容呈现模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并掌握规律;抓住教学关键: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代数式;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四、学法指导: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并掌握规律。五、课时安排:方程和方程的解(1课时);一元一次方(1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课时);一元好文供参考!11/11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共13课时。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67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