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七讲信用、利息和利率
第七讲信用、利息和利率(一)、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二)、信用的特征(三)、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四)、信用的经济职能(五)、信用风险防范一、信用概述(一)、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概念: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包括两个方面: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称为授信;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或货币,称为受信。信用是关于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约定,体现一种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渡。信用与信贷:信贷小于信用,信贷是普遍而典型的信用形式信用存在的主要依据:•1.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2.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并非每一个经济单位都能做到收支平衡,当一个经济单位出现资金盈余,而另一个经济单位出现收支不抵时,便形成了双方借贷关系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剩余者与资金短缺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资金余缺的调节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这就产生了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不能依靠实物管理和直接控制,而必须利用货币形式搞价值管理,运用经济手段搞间接控制。在各种经济手段中,信用是一个有力的杠杆,它对聚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对促进资金使用者合理节约地运用资金,对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出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福利的增加都具有重要作用。•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二)、信用的特征不论信用的形式如何,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三)、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1.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信用制度健全与否对整个社会的信用发展乃至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信用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2.信用的主要形式•①涵义: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②过程: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③作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④局限性:严格的方向性;产业规模的约束性;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1)商业信用•①涵义: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②特点:①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工商企业和个人。②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货币;③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有效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信用风险。•③地位与作用: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2)银行信用•①涵义: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信用形式。•②种类:根据债券对象可分为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③债权人和债务人:债务人为各国政府;债权人多为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④特点:政府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比较稳定的收益,成为各国投资者普遍喜爱的投资工具。•(3)国家信用•①涵义: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一种信用形式。•②特点: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和劳务,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方式:①赊销;②分期付款;③消费贷款。•④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刺激人们的消费,促进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4)消费信用•①涵义:指国与国之间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各种信用形式。•②作用: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③类型:出口信贷: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种国际信用形式。根据贷款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5)国际信用银行信贷: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借款国企业或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市场信贷:由国外的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帮助进口国企业或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或大额定期存单来筹措资金的信用方式。国际租赁: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回收方式,可将其分为金融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形式。补偿贸易: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一种信用方式。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性金融机构向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其余信用形式参考教材内容。•见教材P200•促进生产与投资•促进社会消费•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调节微观与宏观经济运行(四)、信用的经济职能(五)、信用风险防范•1.信用风险的定义:又称违约风险,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2.信用风险的特征:•⑴客观性:信用风险可以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⑵传染性: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⑶可控性:信用风险可以控制和防范,并降到最低•⑷周期性:信用周期是经济周期的一种反映。(1)防范信用风险的一般措施:①建立信用资金的风险与收益对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风险约束机制,完善信用制度,规范信用行为;②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不确定性,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③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决策精度;④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监管机制,规范信用安全网的运作机制,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张和蔓延。•3.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2)防范信用风险的根本,在于必须遵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①要注意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密切联系;•②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总之,应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与信用风险约束机制,实现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回本章(一)、信用工具及其类型(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三)、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四)、金融衍生工具二、信用工具(一)、信用工具及其类型•1.涵义: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2.分类:–⑴按融资方式: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⑵按可接受的程度: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使用工具。–⑶按偿还期限: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1.票据:一般是指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和支票–(1)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可以流通转让。•①商业期票:又叫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在一定时期内支付款项的债务凭证。•②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签发给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命令后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者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又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2)银行票据: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①银行本票: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申请人凭其在同城范围内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②银行汇票:申请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申请人持往异地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3)支票: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的,委托存款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包括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2.信用证:银行根据其存款客户的请求,对第三者发出的、授权第三者签发以银行或存款人为付款人的汇票。信用证包括商业信用证和旅行信用证两种。•3.信用卡:银行或专业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消费者)所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持有者可凭以在当地或外地指定的商店、旅店等场所消费。•4.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5.债券: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三)、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1.偿还性:大多数信用工具要求还本付息,但股票和永久债券只付息不还本。•2.收益性:购买或持有信用工具,不仅要求还本,还希望带来利润。信用工具的收益性通过收益率来反映•3.流动性: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4.风险性: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指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见教材P211。•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⑴转移价格风险–⑵形成权威性价格–⑶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四)、金融衍生工具•⑴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对基础证券价格变动极为敏感,基础证券的轻微价格变动会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形成放大效应;•⑵许多金融衍生工具设计的实用性较差,不完善特性明显,投资者难以理解和把握,容易操作失误;•⑶金融衍生工具集中度过高,影响面较大,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危机,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衍生工具的双刃作用:回本章至下章(一)、利息的本质(二)、利息率及其分类(三)、利率决定(四)、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利息和利率(一)、利息的本质•涵义: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利息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西方经济学者对利息本质的看法•利息是贷者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配第)•利息是资本的租金(达德利·诺思)•利息来源于利润(约瑟夫·马西)•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报酬(纳骚·西尼尔)•利息从贷者来看是等待的报酬,从借者来看是使用资本的代价。(阿弗里德·马歇尔)•利息来源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约翰·克拉克)•利息是未来财富对现在财富的时间贴水(庞巴维克)•利息是放弃货币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凯恩斯)•2.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科学论述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利息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社会主义国家的利息不属于剩余价值,而是对社会纯收入的再分配。(二)、利息率及其分类•1.涵义: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利息/本金。(1)按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日利率=(1/30)×月利率=(1/365)×年利率(2)按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单利:F=P(1+iN)复利:F=P(1+i)n•2.分类及计算(3)按性质不同,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货币数量所表示的利率。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利率。换算公式:R=r-p或式中,R为实际利率,r为名义利率,P为通胀率。(4)按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5)按形成方式不同,分为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6)按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基准利率和市场其他利率(7)其他种类,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公司债券利率、一级市场利率、二级市场利率等PPrR1(三)、利率决定•见教材P219。•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供求•贷款期限•贷款风险•其他因素(四)、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1)积累资金–(2)调整信用规模–(3)调节国民经济结构–(4)抑制通胀–(5)平衡国际收支–(6)调节货币流通•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利率作为利息的相对指
本文标题:第七讲信用、利息和利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