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最终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驳论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现在,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教具准备和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部分谈谈我对本课的总体设想:一、说教材(一)新课标要求新课标中,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灵活地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体裁的写作知识,并能根据这些写作知识分别写出通顺、流畅、有个性、感情真挚的文章。(二)教材的地位(本单元学习任务)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而本单元学习任务是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学习其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三)本课的基本思想内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四)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九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社会生活也有了一些独特的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因此,这篇文章不仅要教会学生议论文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价值观、世界观。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思想,联系学情分析,我认为这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使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品味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对感情表达深刻的语句和词语加以背诵和运用。能力目标——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和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民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品味思想内涵。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说教法1、情境设置法为了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较好的教法和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我首先就选择了情境设置法,用一些饱含深情的音频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诵读法为课文的进一步分析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特性化行为,不能因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的能力。3、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与立论文文章的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延伸。四、说学法叶圣陶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要使学生自主学到知识。因此本节课的学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1、讨论探究法首先,在讨论探究法中创造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范围。我们的社会一个不能和他人合作并从中获得提高的人,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而新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这是我的首选。2.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勤动笔墨,做好读书笔记。3.品语法前面已经说到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因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和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十分关键。五、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1、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其中包括PPT、音频资料。2、课时安排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具体的掌握课文主旨,因此安排了两个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分钟分钟)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到现在,都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都是些什么体裁。如: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小说《故乡》、散文诗《风筝》等等。在同学们发言后,我就会引出课文——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一篇不同以往写作体材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使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和旧的知识更扎实、更清晰的掌握,从而引入课文。2、检查生字词预习(5分钟)(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初三的学生即将迎来升学考试的检验,而这时积累字词则是重中之重。)3、介绍时代背景(5分钟)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4、由课文题目入手学习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让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20分钟)这篇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看标题呢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的,那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肯定是有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呢?可能会用不同的形式,一种呢就是直接了当的说中国人是有自信的,这是立论。还有一种方式呢,就是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来说明我的观点,这是驳论,那肯定有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假如我们把这种观点批倒了那么中国人不就是有自信力的吗!因为这是一篇驳论文,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出对方的观点。(1)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它的论据是什么?它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树起靶子:论据不久:只希望“国联”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论点)论证方法:举例、因果论证(2)让同学们齐读3——5段,找一找这一部分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论点: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论据: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希望国联——信他人求神拜佛——自欺(3)同学们来看一看第5——9段,这一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5、让学生们逐段细细品读课文,在颂读中筛选信息,找出意义深刻的句子和词语反复品读,体会词句的深刻含义和文章的思想情感。(22分钟)让学生在细细味读和感悟中,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句子所透射的爱国情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6、驳论文知识的学习(5分钟)(1)下面我们就来认识驳论的特点立论议论文驳论点驳论驳论据驳论证7、重新将驳论的知识引入课文(15分钟)让同学们再自由的朗读一遍课文,结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想想这篇课文鲁迅先生采用了怎样的驳论方法呢?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驳论证希望国联——信他人失掉了他信力,求神拜佛——自欺发展着自欺力。进行反驳历史上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驳论点现在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让大家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同学们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8、拓展延伸(5分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复述本文内容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找出中国的“脊梁”是哪些人?叫什么名字?再联系实际生活探究,现在我国有哪些成就证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讨论交流:如“神五”“神六”“神七”号卫星升天;“5.12”展示的精神;2008年奥运会举办顺利成功;平稳度过金融危机……通过拓展延伸训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自主总结提升,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鲜活的、扎实的、永久的。9、播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4分钟),让学生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用这慷慨有力的爱国语句再次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10、课堂小结(4分钟)我将会用简短的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整理、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11、布置作业(2分钟)完成课后“研讨与训练”的第一、二大题。为了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为复习积累资料。七、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树起靶子:论据不久:只希望“国联”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论点)论证方法:举例、因果论证第二课时总:自我炫耀1.文中中国的脊梁是哪些人?只:仰人鼻息2.现在我国有哪些成就证明一味:体现敌人沉迷于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求神拜佛、软弱顽固不化的样子……
本文标题: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最终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9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