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3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谈谈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过深邃思考、不懈探索,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指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这就不但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而且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邓小平还于1986年9月2日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提出了“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的问题。指出:“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综上所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说我们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不是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的,这里面体现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作用。此外,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定义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概念,邓小平于1986年12月30日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在上述定义中,邓小平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走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防止两极分化,看成是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五大条件。而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用五句话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对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总之,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基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说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2023年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请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谈谈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附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新征程。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今天,我们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请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谈谈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答: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但是,直到1952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因此,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党和人民奋斗的目标。第二,初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生产体系。原有的工业部门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和生产能力大大增加。从1952年到1980年,棉纱的产量由65.6万吨增加到292.6万吨,原煤由6600万吨增加到6.2亿吨,发电量由73亿度增加到3006亿度。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以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武钢和包钢等十大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等一批重要企业新建和扩建起来;电子、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逐步得到发展;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国家从1964年开始布局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在短期内初步建立起我国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和巨大的生产能力;石油工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1963年一举实现了石油产品基本自给,并于1973年开始向国外出口原油。第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到1980年,全国新增铁路2.99万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的路网骨架。1980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8万多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10倍。水运事业有很大发展,内河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万公里增加到1980年的10.8万多公里。民航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从1950年8月开辟由天津经武汉飞往重庆的第一条航线起,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航线已发展到180条。邮电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80年全国邮电局、所发展到4.9万多处,为1949年的1.9倍。第四,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农村共治理了2.6亿亩低洼易涝地,改造了2亿亩盐碱地和山坡地,修建了8.6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国家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以及其他一些江河两岸,整修和新建了总长达16万多公里的堤防。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更具有以下深刻的重大意义:1.经济意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安全发展。这个体系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并为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2.政治意义: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中国赢得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的重要标志。这个体系也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社会意义: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深化改革,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国际意义: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这个体系可以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赢。总之,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实现经济独立、政治独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重要贡献。
本文标题:2023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谈谈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0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