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等生群体在班级中生存现状的思考
中等生群体在班级中生存现状的思考2023/X/XX太阳给地球的温暖,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延续所必需的。教学何尝不也是这样,学生只有在教师“光芒”的照耀下,才能体会到温暖。然而,班级中“她”却被忽视和遗忘了。“她”是教师眼里的“盲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或学业中游、或沉默寡言,容易在教育成长的路途中主动或被动地使自己的发展受到抑制,变得“可有可无”。我从课堂上一件忘记“她”名字的“小事”开始,慢慢地走近“她”、体会“她”,意识到只有平等的对待和彼此的信任,才能让“她”感受到教学的温暖,绽放出自己独有的光芒。一、“她”叫什么?教室里,我们正在上一节有关图形的数学课。这节课非常有趣,同学们都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她”端正地坐在靠墙的位置,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依次被我表扬,“她”很是羡慕,于是“她”紧张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过了好久,我也没有叫到“她”。直到举手的其他小朋友被我叫了一轮后,我才发现到“她”。“李……”,刚刚还活跃的课堂突然在我拉长的声音中变得安静了。是的,这是我第二次想不起“她”的名字了。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我才说出了“她”的名字。“不好意思,你来回答吧!”我带着歉意地说。“她”小心翼翼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在磕磕巴巴地讲了一段时间后才总算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等“她”坐下后,我发现“她”的小脸通红,眼神时不时地瞟向周围同学,好像非常后悔这次的举手。下课之后,我感到十分羞愧,这不应该是一位有责任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发生的事情。可是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她”留在我脑海中的“记忆”少之又少……二、“她”怎么样?“她”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代表着班级中一个群体。然而,大部分一线教师包括我在内都不得不承认,明明是这个班级中的“大多数”,却经常被我们忽视。事实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这群人有着以下的特征:学业中游的“她”。我开始留意“她”每次小练习的情况,“她”上交作业的速度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但对数学这个科目而言,“她”能保证基础计算题型的正确,但错题却集中在难度较大、需要有更强思维逻辑的题目上。因此,“她”提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每次都需要订正。但是,在订正之前,“她”不需要我反复多次的讲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我指出练习题目的错误之处,“她”就立马懂了。因此,从学业水平上看,“她”是处于中游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中等生”。这群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既没有像“优等生”那么好,也没有像“后进生”那么差,位于不上不下的夹层中,处境比较尴尬。沉默寡言的“她”。在课堂上,我发现“她”很少举手发言,经常会故意逃避老师的眼神,尽量让老师不去注意到“她”。在课下,“她”也不会和老师走的很近,而是始终和老师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此外,在小组中,“她”常常是作为“倾听者”的角色来参与到小组合作中的,很少会有积极主动的发言。因此,如此少的和“她”对视、交流的机会,导致我对“她”的忽视越来越严重。可有可无的“她”。成绩水平的不突出,加上经常性的沉默,这种状态让“她”在班级活动中更像是一个“局外人”,可有可无。“她”不会积极地争当班级小干部,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让班级丢失荣誉。当有任务需要被执行时,老师也不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她”。如果“她”缺席,“她”也可以被“她”中另一个人替换。“她”永远躲在班级的角落里,可以被随时、随意被取代。就算班级中没有“她”,似乎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尽管“她”一个个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却找不到“她”在班级中的位置,或者说随处都可以是“她”的位置。学业中游、沉默寡言和可有可无的“她”,通常是以班级中“局外人”的身份生存的。因为“她”长期地缺失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盲区”。虽然,我们常常所说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困难、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但“她”在学生群体中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她”这种沉默的状态、尴尬的地位和可有可无的存在,都凸显出了“她”虽非绝对的弱势,但其生存体验却并不理想。因此,“她”何尝不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呢?三、“她”需要什么?在这次课堂风波之后,“她”的一位好朋友告诉我:“老师,你上次提问没想起来‘她’名字,‘她’还挺伤心的。”听到这里,我内心感到非常地愧疚。我一次在课堂上所谓的“小失误”却打击到了“她”敏感且脆弱的内心,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又疏远了。但通过对“她”的观察和感受,我意识到了,尽管“她”的行为有意地保持着和我的疏远,但“她”期待着和我的亲密,想要获取我的信任。“她”需要平等对待。我国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认为“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具有一种‘分化’功能”。虽然现在已经提倡素质教育,但以成绩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师方面仍然根深蒂固。“优等生”拥有优异的成绩,自然能够得到老师的关心与注意。“后进生”因为成绩相对较差,自动成为老师“帮扶”的对象与关注的重点。而“她”作为“中等生”拥有的是平庸的成绩,不突出也不拖后腿,自然不会受到教师的关注。长期地缺乏老师的关注会使“她”和老师产生距离,老师的形象在“她”心里也是“模糊且陌生”的。因此,不公平的对待使“她”在班级中体验更多地的是“平庸的自我和教师对自己的忽视”。平等对待“她”,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分数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轨迹。“她”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主观臆断,应给予“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她”的成长。其次,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课堂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将“她”这一群体作为参考之一。最后,教师也应及时恰当地给予“她”回应,让“她”能感受到教师态度的倾向,给予“她”展现自我的机会,并及时地反馈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她”成为自己教学或管理的小助手,让“她”能在发挥自己功能性的同时拉近与“她”的距离。“她”期待和我亲密。“她”虽然在师生相处中更多地表现出不主动与不表达,但并不代表着“她”对于亲密的师生关系没有期待。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内向害羞、心思细腻的性格使“她”成为了教师权威最大的“感知者”,对教师有较大的恐惧心理,想要主动地逃离与教师的交往。只有和教师保持着让自己舒适的距离时,才能缓解“她”心中对教师这个“权威”的恐惧。因此,如何在维持“她”的这种舒适感的前提下,帮助“她”增强自身的自我认同感,使“她”感觉到被看到、尊重和认可,是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关心者做出的关心只有在被关心者认可的前提下才会被接受,被关心者同时也是一个主动性、发展着的个体。只有这样,这种“关心型”的关系才算真正形成。于此,教师的关怀要建立在“她”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将这个行为放小、放缓。可以是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关心的手势或者一句简单的口头表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关心”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真正地使“她”在连续、和谐的关心型关系中得到支持和鼓励。“她”渴望我的信任。信任是一段关系长期稳定的根基,包括师生关系。由于主动性回避和被动性忽视的长期存在,使师生这两个信任对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割裂,导致“关心型关系”无法建立。虽然“她”对教师的权威有恐惧心理,但教师的亲和与关注也能帮助“她”克服这个恐惧。信任的产生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如果想要获取“她”充分的信任,首先要做到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这能够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非常安全环境下,“她”才可以放开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和“她”进行深入交流,聆听“她”的心声和需求,用积极、关心的态度对待“她”,慢慢地获取“她”的信任。此外,教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她”,发现“她”的一个个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行为,都需要让“她”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来帮助“她”重拾自信。只有在信任对象的共同努力下,这段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和维持。四、“她”也会发光“她”是学生中“弱势群体”,老师眼里的“盲区”,或学业中游、或沉默寡言,容易在教育成长的路途中主动或被动地使自己的发展受到抑制,变得“可有可无”。但“她”也有闪光点,有自己擅长的技能和领域,却因为自己的主动逃避和教师关注的缺失,渐渐地成为教室角落里“黯淡无光”的那一个。但作为班级中的“大多数”,无论是从教育理论角度,还是在个人成长方面,“她”都不容忽视。(一)被动地忽视,是教育公平的缺失“她”所代表的群体是班级中的“大多数”,有着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典型特征。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教师会重点关注到班级中少数较为突出的“优等生”和“差生”,而表现平平的“她”更像是班级氛围的“陪衬”,没有存在感。因此,该群体在班级中的生存状况常常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班级集体活动,以“边缘人”的身份与教师交往,几乎没有话语权。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该群体所遭受到的忽视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公平的缺失,会使班级中学生分化更加失衡。此外,因为缺少教育机会和教师的关注使这个群体表现平庸,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加强对该群体的重视不仅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是整个教育界的应该重点关注的话题。(二)主动地接受,是个人成长的“陷阱”“中等”的状态其实是个较为矛盾的存在,不上不下,不高不低。该群体中,有的人想要突破这个状态但又害怕会失败,有的人觉得自己付出再多努力也没有结果,自甘堕落。长此以往,“她”会慢慢地适应这个状态,从被动地忽视转变为主动地接受,选择了这种“理性思考”后的生存方式。一旦接受了这种生存方式,“她”就很难从这个“陷阱”中跳脱出去。因为,一方面这会让“她”主动逃避教师的关注,加剧了“她”被忽视的程度。另一方面,一旦接受了这种“角色定位”,“她”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缺少自我认同感,不会为突破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将自己的成长受到限制。(三)只有教师的关怀才是“她”持续发光的动力事实上,形成“她”这种生存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影响对“她”却至关重要。虽然“她”会选择逃避教师这个权威,但“她”内心仍然期待和教师的亲密,渴望获得教师的信任。而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客观的差异,不应该以学生的性格、成绩或者表现而区别对待,甚至忽视班级中某个群体的存在。我们需要平等对待“她”,在维持“她”舒适感的前提下,慢慢地给予我们的关怀,以欣赏的眼光对看待“她”,帮助“她”增强自我认同感,在给“她”信任的同时取得“她”对自己的信任。这样,“她”才能持续发光。就是课堂上这样一件忘记“她”名字的“小事”,让我慢慢地能够走近“她”,了解“她”,感受“她”。我相信,今后我会很难再忘记“她”的名字,因为“她”不再是一个“黯淡无光”的个体,而是一群“闪闪发光”的人。
本文标题:中等生群体在班级中生存现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8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