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教育制度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1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12、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4、素质教育的内涵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16、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7、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二、中学课程1、课程含义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作用(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3、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发展性评价。(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增强适应性。5、新课改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三、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引导性;(5)简捷性。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真题)(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能力,才能深入掌握知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真题)(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真题)(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中心);(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5、上课标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6、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7、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8、*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9、新型的教学观(1)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2)从“重视结论轻过程”到“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3)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4)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3、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征。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②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正迁移对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影响。③*思维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真题)④*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真题)⑤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⑥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面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⑦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6、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7、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①操作定向: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②操作模仿: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③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④操作熟练: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9、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10、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次,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2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