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2017行测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必背-基础资料汇总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必背资料整理(一)数的整除特性一、数的整除检定除数整除检定性质举例被2/4/8整除特点2若一个数个位能被2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2能被2整除→4224若一个数末两位能被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4整除48能被4整除→3488若一个数末三位能被8整除,则这个数能被8整除544能被8整除→2544被3/9整除特点3若一个数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则这个数能被3整除1+5+6=12能被3整除→1569若一个数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9整除6+5+7=18能被9整除→657被5/25整除特点5若一个数个位数能被5整除,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0能被5整除→43025若一个数末两位能被25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5整除75能被25整除→4375被11整除特点11若一个数奇数位置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置上的数字和之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1整除(9+5)-(6+8)=0能被11整除→9658被7/13整除特点7若一个数末三位与前面部分数字之差能被7整除,则这个数能被7整除322-14=308能被7整除→1432213若一个数末三位与前面部分数字之差能被13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3整除274-1=273能被13整除→1274二、数的整除性质1.如果两个整数a、b都能被c整除,那么a+b/a-b也能被c整除2.如果两个整数a、b都不能被c整除.那么a与b的和(或差)能或不能被c整除.这是一个不肯定的结论。3.如果整数a能被c整除,m为任意整数,那么am也能被c整除4.如果a、b、c这三个数中,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一定能被c整除(这是整除的传递性).5.如果a能被b整除,a又能被c整除,且b和c互质,那么a能被bc整除三、完全平方数123456789101491625364964811001112131415161718192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二)数的约数和倍数(对于求大数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问题,一般采用辗转相除法)EG:6731÷2809=2……1113;2809÷1113=2……583;1113÷583=1……530;583÷530=1……53;530÷53=10所以6731和2809的最大公因数是53(三)同余与剩余问题一、余数性质:1.基本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2.余数总是小于除数,即0≤d<b二、同余问题:1.两个整数a、b,若他们除以m所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与b对于m同余,或称a与b同余。EG:23÷5余3;18÷5余3;则23与15同余。2.对于同一个除数m,两个数和(差、积)的余数与余数的和同余。EG:15÷7余1;18÷7余4;则:18+15=33,1+4=5,33÷7的余数与5同余。18-15=3,4-1=3,3÷7的余数与3同余。18×15=270,1×4=4,270÷7的余数与4同余。三、剩余问题:1.同时满足被A整除余X,被B整除余Y……的数可以表示为nk+m,其中k为A、B的最小公倍数,m为同时满足被A整除余X,被B整除余Y……的最小的整数。EG:11被3整除余2,被5整除余1的数字中的最小的数字,则15n+11也一定满足相同条件。(四)自然数n次方尾数变化情况0n的尾数始终是0;1n的尾数始终是1;2n的尾数以“2、4、8、6”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4;3n的尾数以“3、9、7、1”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4;4n的尾数以“4、6”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2;5n、6n尾数不变始终是5、6;7n的尾数以“7、9、3、1”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4;8n的尾数以“8、4、2、6”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4;9n的尾数以“9、1”循环变化,循环周期是2。(五)常用计算技巧一、尾数法:1.两个数的尾数之和等于和的尾数,两个数的尾数之差等于差的尾数,两个数的尾数之积等于积的尾数。2.如果出现了除法,请尽量不要使用尾数法。EG:199+1919+9999的尾数等于9+9+9=27→尾数是7。二、弃九法:1.把一个数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和是一个一位数(和是9,要减去9得0),这个数就叫做原数的弃九数。2.当尾数法不能使用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弃九法”,两个数的弃九数之和等于和的弃九数,两个数的弃九数之差等于差的弃九数,两个数的弃九数之积等于积的弃九数。三、提取公因式法:(六)解不定方程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不定方程: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二、利用数的质合性解不定方程: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唯一的一个偶质数;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三、利用数的整除性解不定方程:四、利用数的尾数法等技巧解不定方程:(七)计算公式及应用一、基本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幂次交换律:am×an=an×am=am+n;幂次结合律:(am)n=(an)m=amn;幂次分配律:(a×b)n=an×bn除法同乘法。二、运算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士b)2=a2±2ab+b2;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立方和差公式:a3±b3=(a±b)(a2ab+b2);阶乘:n!=1×2×3×…×n0!=1.三、数列求和: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递推公式:an=am+(n-m)d;求和公式:Sn=;对称公式:am+an=ai+aj,其中m+n=i+j;中项求和公式:①当n为奇数时,等差中项为:即;②当n为偶数时,等差中项为:③等差中项:若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b=(a+c)/2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求和公式:对称公式:3.平方数列求和公式:4.立方数列求和公式:5.裂项公式(八)几何公式及应用一、必备公式:1.角度公式:n边形内角和=(n-2)×180°2.平面几何公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扇形周长面积备注3.立体几何公式表面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二、必备结论:1.平面图形:①周长一定,越趋近于圆,面积越大;②面积一定,越趋近于圆,周长越小。2.立体图形:①表面积一定,越趋近于球,体积越大;体积一定,越趋近于球,表面积越小。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较小的角对应边也较小。(九)容斥问题1.当题目中出现两个集合时:A∪B=A+B-A∩B2.当题目中出现三个集合时:A∪B∪C=A+B+C-A∩B-B∩C-C∩A+A∩B∩C3.利用公式法与图示法(十)抽屉原理1.数学运算提干中要求“至少和保证。。。”的一些题目们可以应用该原理解决。2.将多于n件的物品任意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的物品件数不少于2件。3.将多于m×n件的物品任意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的物品的件数不少于(m+1)件。(十一)平均数问题一、公式: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加权平均数:二、十字交叉法:找出各部分平均值及总体的平均值;平均值间交叉作差,写出部分对应量或对应量的比,得到十字竖式;利用比例关系解答;两部分混合,第一部分平均值为a,第二部分平均值为b(假设a>b),混合后的平均值为r,利用十字交叉法有:(十二)和差倍比问题一、基本概念:1.和倍关系:已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之和与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或这些数各是多少的问题,称为和倍问题。2.差倍关系: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其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称为差倍问题。二、基本公式:1.和倍关系:和÷(倍数+1)=1倍量,1倍量×倍数=几倍量;2.差倍关系:差÷(倍数-1)=1倍量,1倍量×倍数=几倍量;(十三)浓度问题1.浓度问题的基本公式:浓度=溶液溶质=溶剂溶质溶质=溶液溶剂溶液2.浓度问题中的蒸发情况:“溶质”量是不会因为蒸发而增多或减少的,“蒸发”时,浓度的变化只与溶剂的变化有关。3.一种高浓度的溶液A和一种低浓度的溶液C混合成一种溶液B,那么溶液B的浓度肯定介于溶液A的浓度和溶液C的浓度之间。4.解答溶液的多次混合问题时,要把握好混合的先后顺序:设原溶液为M毫升,每次操作先倒出N毫升溶液,再倒入N毫升清水,反复操作n次时,新溶液浓度=原溶液浓度×(MNM)n;设原溶液为M毫升,每次操作先倒入N毫升清水,再倒出N毫升溶液,反复操作n次时,新溶液浓度=原溶液浓度×(NMM)n。5.解题多用十字交叉法。(十四)日期问题一、闰年判定:1.非100的倍数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如2008年)2.是100的倍数的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1900年不是闰年)3.特例: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中3200年不是闰年二、掌握日期与星期数的关系1.相邻相同“星期数”时,日期的奇偶交替变化:同一月份中,若星期N的日期数为奇数,则与之相邻的星期N必为偶数;与之对应的,若星期N的日期数为偶数,则与之相邻的星期N必为奇数。2.有关M天后是星期几问题:(M+今天的星期数)÷7,余数余几,星期数的增长数即为几。三、掌握年份与周数的关系1.平年共有52周余一天,闰年有52周余两天。2.若N年时,某天的星期数为A,那么M年的同一天星期数为A+(M-N+X)。(X为N年与M年间闰年的个数)四、掌握日期与周数的关系1.一个小月(30天)由四周零2天组成。也就是说星期N在一个月中至少出现四次,至多出现五次。要使星期N在一个月中出现五次,须使该月的开头2天含星期N。2.一个大月(31天)由四周零3天组成。也就是说星期N在一个月中至少出现四次,至多出现五次。要使星期N在一个月中出现五次,须使该月的开头3天含星期N。(十五)年龄问题1、N个人的年龄一定“同增同减”。也就是说,当一人年龄发生变化时,其余人年龄也发生同样的变化。2、无论年份如何变化,N个人的年龄差永远不变。在通常情况下,年龄问题中,一定存在一个恒定值,即年龄差。抓住年龄差这个不变值,往往就抓住了解答年龄问题的突破口。3、要注意年龄的科学性。如人寿命的长短,父子、爷孙年龄差值的科学性等。这些条件往往隐含在题目之中,成为解答年龄问题时必不可少的条件使用,同时,年龄的科学性也可以作为验算的重要手段,辅助我们正确解答年龄问题。4、要注意年龄问题与其他数字特性间的联系,两人年龄间的倍数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倍数越来越小。当A的年龄B的年龄时,M年后,A年龄为A+M,B年龄为B+M,此时必有AMABMB。此种性质实际上是年龄问题与自然数倍数性质的结合,通过此法可以快速判定年龄间倍数关系的变化规律。(十六)方阵问题一、实心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二、空心方阵:方阵相邻两层相差8人,因此总人数可以看成首项为最外层总人数,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之和,每层总人数=该层每边数×4-4(十七)鸡兔同笼问题设鸡求兔,兔头数=(总足数-2×总头数)÷2;鸡头数=总头数-兔头数。(十八)行程问题一、常规的行程问题:1.路程=速度×时间;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2.行程问题中,路程往往是不变量,速度变化导致时间变化。3.当行程问题中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时,一定牢记,平均速度=分段路程和÷分段时间和,切忌认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简单平均。在去程速度为V1回程速度为V2的往返运动中,往返的平均速度=2V1V2/(V1+V2)。4.题目中出现数电线杆、数大树、数台阶问题时,当数了N个定点时,N个定点间只有N-1段距离。二、相遇问题:1.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是:相遇路程=(A速度+B速度)×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2.在通常情况下,相遇问题中的相遇时间是相等的。3.如果题目中某方先出发,注意把他先行的路程去掉,剩下的部分依然是相遇问题。4.环形路上的相遇问题,两者若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则相遇距离一定为环形路的全长。若两者第一次相遇时距中点M米,则两者在第二次相遇时相距2
本文标题:2017行测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必背-基础资料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0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