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水有情,诗文留香——2017年“诗歌鉴赏”说题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最早样式,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从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奇花异葩,群星璀璨。徜徉于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情感乐趣,感受到无限的艺术熏陶。学习诗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占11分,较为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下面,我以17年衡水质检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来讲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一、原题再现(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感兴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二、命题依据及考点分析以上题目,主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以及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而命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通读文本后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对作品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诗歌鉴赏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基本理念。《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本大题中的第一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这里A选项就考查比喻,拟人的修辞。《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此次衡水中学高三质检考试针对修辞和语言这一修辞技巧设题。第二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里简答题就是考查通过分析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三、解题预设和解题步骤:本题考查的是一首词,《点绛唇》是词牌名,《感兴》是题目,作者是宋代的王禹偁。王禹偁对同学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所以学生在作者上面基本得不到有用的信息。但是这首诗歌下面却有3条注释,“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大体能看出看出诗歌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具体看题目。第一题为双选题,这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对诗歌鉴赏题目一个变革,是一种新题型。通过两次月考,我发现这道双选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出题者往往是在细节上做文章,而我们的学生本身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差,还缺乏揣摩细节的能力,因此这道双选题也就成为新题型新考验了。首先我会让学生来说他的答案,基本上学生能选出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9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已经复习过了,而且比喻和拟人都是相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是C选项考查的是意境,我们还没有复习诗歌鉴赏,所以学生暂时选不出来,重点来分析C选项。A选项考查的是修辞手法。B选项中针对“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分析作者情感。C选项考查意境。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孤”展现出寂寥、萧瑟的意境。也可以从“孤烟”这个词人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给人苍凉孤寂之感。C选项错误。D选项依然考查意象。E选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明确答案: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对一个计2分.对两个计5分)第二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分值是6分。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了解词人的感情必须从把握诗歌的内容入手,进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题答题要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来答题,一共6分,分3点,每点2分。提醒学生答题的时候按照内容先后进行分析,本词一共4句,可以让4个学生来分别谈谈每句词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此词劈头一句“雨恨云愁”即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学生通过第一题的A选项可以知道,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能够分析拟人用在此处的作用。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我再引用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讲明江南的景色即使是美丽,但是却会不散这弥漫在云雨之中恨和愁,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结合第一题C选项,再联系注释,学生会较快的总结:词人被贬到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客居他乡,那“一缕”细微的“孤烟”又让人生出孤寂落寞之感。词的第三句,教师只需点明:雁是思乡的媒介。学生就会得出作者思念家乡的结论。再补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不仅滞留异乡更不能像大雁一样振翼高飞的感慨。这样就比较完整的分析了第三句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最后读到“谁会凭栏意”,学生会想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无人会,登临意”,明白作者被贬之后,心事无人诉说的苦闷。这道题目要求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答题的关键就是从整首词的内容出发,分析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明确答案: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賦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毎点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四、技巧总结和知识拓展纵观近几年全国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学习和高考备战,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应从古诗词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解读程序。(1)、读诗歌的标题。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感兴”,即事抒情,即从眼前所见之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诗词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情感基调。(2)、关注注释,了解创作背景。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想考生传递诗歌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我们通过注释①③可以推测词人屡遭贬谪,仕途失意的苦闷。(3)、抓住词中意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词人写江南雨云赋予人的感情“恨”“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借天边“征鸿”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表达壮志难酬的惆怅。(4)、关注最末一句。古诗词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或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体味最末的诗句,往往能抓住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无人会,凭栏意”,抒发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本词“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知音难觅的抑郁。五、说题总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致对待试卷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说题比赛设计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1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