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未来版六年级上册健康成长教育教案
-1-第一课:诗歌的国度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了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收集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2.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3.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欣赏美的能力。4.赏析《诗经》的《伐檀》、《硕鼠》,收集古诗中的成语。活动过程:谈话导入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就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诗歌,能让灵感从我们的心头淌过,能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能聆听我们心灵的歌唱。今天,让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艺术的田园,感受诗歌散发的无穷魅力和迷人芬芳。另外,老师还将在学习网站中还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相关网站和书籍。有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有现当代诗歌,以及外国诗人的诗,还有同学们收集来的许多名家诗作。一、介绍《诗经》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通过学习,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诗集呢?里面都有些什么内容?同学对此很想探个究竟,所以就把了解《诗经》作为这次我们首先学习的内容。(点击进入“《诗经》赏析”)《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歌,这些作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500年间产生的。《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而歌的,按照音乐风格的不同,这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又称“国风”,这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它是《诗经》-2-中的精华。颂诗和雅诗,多用于祭祀和贵族的宴饮,内容一般是对祖先和神明的颂扬。下面,就请各位欣赏《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篇章吧!2.组员汇报朗诵,谈感想,组长随机点击《诗经》中的诗歌。3.组长:这就是《诗经》。它是我国璀璨的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对我国后世文学具有很深的影响二、中国诗歌的发展轨迹1.大家好!我们在这次活动中,主要研究中国诗歌的发展轨迹。你们看,这就是《中国诗歌发展轨迹图》。(点击“中国诗歌发展的轨迹”)我国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先秦诗歌——秦汉诗歌——魏晋南北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下面,将由我给大家进行具体的介绍。2.从音律的角度介绍诗歌的种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现代诗,并进行朗诵。3.下面,邀请我们全体同学朗诵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三、古诗中的成语1.组长: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禁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我们从《伯牙绝弦》中获得灵感,把探究“古诗中的成语”作为了这次学习的内容。“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这个诗句中,“高山流水”就是一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这个成语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3.李白《长干行》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4.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朱熹的《春日》中有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5.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是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6.同学们听了我们的介绍后,一定觉得很有趣吧!我们还出了些题目来考考大家。请给下面的诗句找出相应的成语。(点击“诗歌中的成语”)-3-()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天长地久()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怒发冲冠()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柳暗花明()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无可奈何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春风得意四、诵读经典诗歌1.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都给大家朗诵了不少经典的诗作。不知你们发现没有,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板书: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诗海拾贝”中,去朗诵那些古今中外诗人们的经典名篇,读出诗歌的音乐美。2.学生诵读《摘抄本》上自己喜欢的诗歌,说自己的体会。五、童心诗趣师:同学们的琅琅诗声,使我不禁感叹道:生活处处有诗歌。当你高兴时你可以歌唱欢乐当你哀伤时你可以表叹愁苦当你愤怒时你可以直批不平当你成功时你可以庆祝胜利当你失败时你可以重头再来只要你留心生活享受生活你会感到这世界充满诗意诗歌就在你周围同学们,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首诗拿出来秀一秀,给大家读一读。六、诗歌知识大比拼师:我觉得我的身边多了许多可爱的小诗人呢!这次学习中,同学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海洋中流连忘返,诗歌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下面,我想让同学们接受一下挑战,到“诗歌擂台”上进行比拼,来个诗歌知识竞赛好不好?(点击进入“诗歌擂台”)七、拓展延伸——为祖国生日大庆放歌激烈的竞赛令人激动,优美的诗歌令人回味,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想给同学们布置一道作业:写一首小诗,做为我们对祖国生日大庆的献礼。八、小结-4-我们在诗的海洋中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收拾贝,诗歌的大门已经打开,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希望同学们能以这次活动为起点,今后能在诗歌的世界里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乐趣,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以后继续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撷取其中一、两枚美丽的贝壳,用一双“诗”的眼睛,用一颗“诗”的心灵,去欣赏、去品位、去感受吧!-5-第二课:《诗经》中的陇东古方国活动目标:1.了解公刘是个怎样的人,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知道公刘为什么要将豳地作为根据地苦心经营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方国是什么意思。活动过程:谈话导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县城西北,有一处窄而长的坪地。在看似普通的坪地下,曾埋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城,它就是古豳国的都城。这个古国和《诗经·豳风》中那些神秘歌谣有什么关联呢?这个古豳国,究竟是怎样的方国?陇原是博大宽容的,陇人是坚韧不拔的。惟其如此,才能走出周人,走出秦人,建立周秦两个庞大的帝国。揭开《诗经·豳风》的谜团,它是一个大帝国崛起的根基所在。一、欣赏《诗经》片段《豳国之迷》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老师解释这段文字的意思:忠厚诚实的好公刘啊!不贪图居住平安、享受乐康。带着大伙整理田亩,规划界疆,堆积好谷物,修好粮仓。准备好干粮,包裹好行装,装满便携的小袋,再装满大囊,集中大伙的思想,决策英明且荣光。张弓上箭,备好武装,干戈斧钺都带上,开始出发,去到远方。二、对公刘人物形象的剖析诗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6-诗歌中说,公刘是一位笃厚的长者,所带领人们干的事业。第一个章节,写公刘带人们出发前的准备。公刘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勤恳恳劳作,粮食获得大丰收,然后颗粒归仓,又将粮食制成干粮,一袋袋包装好。干粮准备好后,他带着部属们弯弓带箭,拿着各种武器,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豳地出发。接下来的篇章中则写到,公刘到豳地后,辛勤劳作,部属们分成不同的队伍,开展各项开垦工作,哪里有泉水,哪里有好土地,哪个山顶长什么,都弄清楚这些后,公刘就带领部属们扎下了根基。庙咀坪遗址是古豳国之地,那么诗句中提到的豳地,无疑就是公刘带人抵达的豳地。诗歌中的公刘和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公刘,完全融合成了一体。公刘为何要带领部属,迁移到这里来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部落首领带着他的部众长途跋涉呢?建邑豳地,发展农业,周人在此蓄力四百年这就要从周人的先祖说起。周人始祖名叫弃,弃就是丢弃的意思。弃是个被丢弃了多次的孩子。弃的父母曾把他放在隘巷,放在平林,放在寒冰等处,但他生命力非常顽强,丢不掉,死不掉,甚至连飞鸟都保护弃。人们以为他有神灵照应,就把他养大了。丢弃孩子的这种做法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荡胸制的做法。因为丈夫怀疑自己的骨肉来历不明,常常要将第一个孩子杀死或者丢弃掉。生活在邰地的弃,善于农业。帝尧听说后,就任命他为首位农官,名称叫后稷。此后,农官后稷一职,一直由弃的后人担任,时间长了也就以官职称人名了。数百年后,到弃的后人不窋时,此时,夏王朝的孔甲在位,孔甲荒淫,与任后稷一职的不窋发生了激烈冲突,不窋为自保,不得不放弃职务,逃亡戎狄之间,躲了起来。究竟是什么变故,让一个国家负责农业的人逃亡呢?有人说,由于孔甲德政不修,因而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不窋被西方各个方国推举起来,试图推翻孔甲。结果失败了,无奈中只好自窜戎狄间。当时,不窋沿泾河北行,来到今天的庆城附近。这里是董志塬的北端,泾河支流从此流过,水土丰美,适宜开发农业。再加之戎狄尚未强大,他便在此安身。在盟友的支持下,不窋成功地定居,韬光养晦。在庆城,周人在此经历不窋、鞠陶、公刘三王。-7-周人在庆城一带蛰伏了半个多世纪后,到公刘为周部族的首领时,终于等来了一次机会。这时,夏王朝统治日渐衰败,以殷商为首的东方部落乘机反抗,最后夏桀自焚而亡。天下大乱了,公刘果断率领周人南下。这次,公刘经过慎重考虑,选择在豳地作为根据地,也就是在今天董志塬的南端,相对于董志塬北端而言,南端海拔较低,气候比较湿润,年降雨量多,尤其是深厚的黑垆土给人们的耕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的陇东粮仓就是指这一带。公刘也汲取了他祖父不窋的教训,将豳地作为根据地,苦心经营。宁县,东距关中两百多公里,东进可直取关中平原,形势不好则固守豳地,实在不行退回庆城也不失为选择。这是《诗经•大雅•公刘》篇诞生的大背景。然而,人们对豳地的地望却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豳即邠,在山西汾水流域。显然这种说法距离庆城甚远。第二种说法是,豳地在陕西旬邑。这些年,这种说法几乎占据了史学界的主流。然而,人们忽略了豳地在宁州的事实。这就是第三种说法。与之相呼应的是,史记正义中说,宁州古西戎之地,公刘邑城。这三种说法,究竟哪个更准确呢?公刘到底迁居到哪个豳地呢?它的背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实际上,甘肃宁县和陕西旬邑是相互接壤的,古豳国在全盛时期,占据的范围相当广大,大体包括了宁县、正宁、旬邑、长武、彬县等地。周人在豳地,自公刘后,传九世,到古公亶父,再次迁移,在宁县活动的时间前后达四百余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绵》),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选中了岐,这个地方在宝鸡岐山周原一带。而周人的三次迁徙定居之地,都称为豳地,庆阳古称为北豳,陕西旬邑一带就应该是南豳,宁县则是豳都。至今,每到公刘的生日,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陕西旬邑、彬县的人们都推出代表,前来董志塬的公刘大殿进行朝拜。这似乎说,数千年间,周人留下的血脉生生不息。小结: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集传》引)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8-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
本文标题:未来版六年级上册健康成长教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9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