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国际分工学说 •第三节国际分工成因的综合分析2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3•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例如有人生产粮食,有人缝制衣服,有人制造飞机,有人教书,有人演电影等,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的发展史。•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的出现。4•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5•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例如,•*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等。6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开采矿山、建立种植园、生产和提供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料和农产品,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7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在这一时期,英国首先开始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提高了生产能力和规模。一方面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是寻求原材料市场。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征服海外市场的武器,也是破坏外国手工业生产、迫使外国成为原材料产地的武器。8•马克思说:“英国是农业世界伟大的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在这一时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举例。当时一位英国学者的描述:•“在实质上,世界的1/5是我们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它国家获得棉花。”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美国和欧洲一批国家赶上了英国,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在这个体系中,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加深。举例:德国对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在这一阶段,广大亚非拉国家主要表现为单一经济,主要是向发达工业国出口初级产品。•罗萨·卢森堡曾就德国对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作了以下的描述:“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要,其数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仅销售到欧洲邻近诸国,而且远达南美与澳洲。皮革及本制品由德国输往所有欧洲国家;玻璃制品、砂糖、手套输往英国;皮革输往法国、英国和奥-匈;…麦酒、人工蓝靛、氨基苯及其他柏油制颜料、药品、纤维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制品和毛织品,以及衣服、铁轨、几乎行销全世界所有经商的国家。”•“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免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我们吃俄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国家畜的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烟草是从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买到咖啡……。”13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产业内分工得到发展。•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14•(一)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产业内分工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化工,机器设备、机电工程设备,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计算机工业等)和劳动、技能密集型工业的分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和农矿产品的初级加工业等)。15•2、国与国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产业内分工不是国家之间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而是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例如,在小轿车的生产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在轿车的舒适性、节能性、耐用性和美观程度等方面各显特色。•这种产业内分工属于“水平型的产业内分工”。16•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例如,飞机、汽车和计算机等大批量生产时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往往在不同的国家中进行专业化生产。举例:欧洲式的“R-1800”载重汽车。美国波音飞机。•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例如药品和食品的生产。举例,德国的拜耳公司就以它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地35000多家企业,制造各种化学成品。可口可乐的国际化生产业属于工艺流程的专业化。•以上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承担的是同一产业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这些国家通过垂直型产业内分工和中间产品贸易,最终完成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因此,这种垂直型国家分工也可以称为“产品内分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或者离岸外包合同,使得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化和工艺流程的国际化得到迅速的发展。•(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二战后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各国以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要素的差异参与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19•(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公司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在发达国家投资新兴产业,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产业。无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还是与其他企业的分工;无论是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各类区域贸易集团对贸易和投资一体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一般存在内向性和排他性。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和投资优惠措施,增强了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和贸易,而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贸易。21•(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机制;•(1)殖民统治;•(2)垄断和资本输出;•(3)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当前的机制发生了变化:•(1)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2)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IMF,WorldBank,WTO等通过资金注入,提供经济改革与调整方案和制定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等改变和形成国际分工的格局。•(六)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的分布状况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取决于这个国家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的多寡。知识、技术存量和创造力高的国家,将在国家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国际分工出现了“大脑-手脚”的分工模式,即一些国家或跨国公司专门从事管理和创造技术和知识等核心资产,另外一些国家从事非核心资产的生产。•例如,以生产运动鞋著称的“耐克公司”(NIKE),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手段,而仅拥有耐克这个牌号和专门从事设计、研究和营销的研究管理人员,公司将与知识有关的核心资产留在美国,而将与知识相关程度较低的生产活动以特许生产等方式分配在全球各地。•在计算机产业,美国集中精力生产计算机的核心部分(操作软件和微处理器),而将其他硬件和配件的生产让其他国家来完成。•以上主要分析了当前国际分工的几个特点。24第二节国际分工学说•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分工理论•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五、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七、偏好相似原理•八、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九、协议性国际分工•十、国家竞争优势论25•优势从何而来?26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分工理论27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国内部分工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28•1、国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形成的条件有三个,即分工、私有制和国家。•马克思不同意所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的观点。29•2、对于国际分工来说,社会前提较之自然前提更加重要。•国际分工的一般前提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前提(主要指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个是社会前提(主要指生产和分工发展程度、文化水平和经济结构)。30•自然禀赋只为某些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利润才是推动国际分工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完全脱离自然前提的国际分工是难以形成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自然前提对于国际分工的作用。 •社会前提对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举例。几百年前西印度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这表明,自然禀赋不是一成不变。另外,自然禀赋只为某些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之间,生产力居于主导力量。 31•3、机器是国际分工的技术基础,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基础。•马克思指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虽然推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贸易的普遍化,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发生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之后。•具体地说,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2•4、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33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34•1、亚当·斯密阐述了自由放任的主张,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理论。35•2、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好处,特别是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其原因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他认为即使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36•3、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地域分工,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他采用了用个人和家庭推及国家的方法论证地域分工的合理性。举例。37•4、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使其生产某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它国家,则该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则从国际贸易中获利。38 •这种以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理论”或“绝对成本学说”。•例子:–英国、葡萄牙两国依据绝对优势在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上的分工。39•5、绝对成本学说的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讲义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7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