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2章西方自由贸易理论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而对经济落后国不利,因而主张在特定时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第二章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优势论(1776)第二节比较优势论(1817)第三节相互需求论(1848)第四节要素禀赋论(1933)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1953)第六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一节绝对优势论一、亚当·斯密(1723~1790)二、绝对优势论(1776)一、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23-1790):18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1764年随布克列公爵巡游1776年出版《国富论》,其中对国际贸易学的贡献——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了绝对优势论1778年任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后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二、绝对优势论1、理论产生的背景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和建立,并显示出其巨大作用和力量。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销售其产品,因此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客观要求。但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减少进口能够让金银留在国内,获得由生产带来的利润,主张限制贸易。2、理论基础——分工理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重复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减少了转换工作时间;有利于生产工具的革新分工的基础是绝对优势自然优势(NaturalEndowment)和后天既得优势(AcquiredEndowment)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国际分工对各国都有利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基本假设:各有200单位可用于生产纺织品和葡萄酒;各有优势——英国每件纺织品需10单位,每瓶酒20单位;法国每件纺织品需40单位,每瓶酒10单位无贸易:如果平均分配资源,英国10件+5瓶,法国2.5件+10瓶专业化生产并贸易:英国20件,法国20瓶;按1:1进行交换,则英国可得14件+6瓶,法国可得6件+14瓶。结论:(1)贸易参加国的产出量和消费量都增长了。(2)贸易对两国来说是双赢的。绝对优势下的生产可能性Source:ExamplecreatedtomatchShenkar&Luo,Int’lBus,2004,p.18假设•仅使用了一种资源(劳动力)•每个国家只有100个劳动力小时可用•当没有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各使用一半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资源的成本生产单位产品:小麦咖啡哥伦比亚102美国28B••A生产结果小麦咖啡没有贸易哥伦比亚525A美国256¼B总和3031¼哥伦比亚生产的可能性5102550502512½6¼0生产出的小麦数量生产出的咖啡数量D••C进行贸易哥伦比亚050C美国500D总和5050美国3、理论内容绝对优势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优势可以让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可以提高本国的产出量和消费量,各国都将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贸易的利益4、理论意义第一次论证了对外贸易对贸易参加国而言是双赢的,批驳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和保护贸易政策,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积极性。5、理论局限如果一个国家在绝大多数产品中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是否还应该参与国际贸易?绝对优势论无法回答。第二节比较优势论一、大卫·李嘉图(1772-1823)二、比较优势论(1817)一、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身于犹太族大资产阶级家庭;14岁时就到他父亲所开的股票交易所工作;21岁与家庭决裂,25岁成为富豪27岁时第一次接触《国富论》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1819年英国议会议员二、比较优势论1、理论产生的背景不是专门论证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商品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种要素生产出来,价值要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地租一定,劳动工资越低,资本利润越高。对外贸易能够使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降低劳动工资,提高利润率。在分析英国和葡萄牙贸易时,使用了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低于葡萄牙的数据。即使这样,英国也能获利,被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论。2、主要观点比较优势论: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按照“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出口优势最大或不利最小的产品,同时进口优势最小或不利最大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包括国际贸易的模式、利益)比较优势:当一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与他国相比较小,该国就在第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他国在第二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举例说明基本假设:英法各有200个资源,生产纺织品和葡萄酒两种产品;效率不同——英10/件,13.33/瓶;法40/件,20/瓶,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法国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无贸易:平均分配资源并各自生产则英10件+7.5瓶;法2.5件+5瓶;专业化生产并贸易,则英15件+3.75瓶;法10瓶;按1:1交换4件,最终:英11件+7.75瓶,法4件+6瓶。结论:总产出量和消费量都上升,贸易是双赢的。比较优势下的生产可能性Source:ExamplecreatedtomatchShenkar&Luo,Int’lBus,2004,p.19假设:•仅使用了一种资源(劳动力)•每个国家只有7200个劳动力小时可用•当没有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各使用一半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资源成本生产单位产品:酒布匹英国120100葡萄牙8090生产结果酒布匹没有贸易英国3036A葡萄牙4540B总和7576英国生产的可能性30456090807240360生产出的酒的数量生产出的布匹的数量D••C进行贸易–绝对专业化英国072C葡萄牙900D总和9072葡萄牙•B•AE*C&E=85½酒76布匹4、理论的意义比较优势理论说明无论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获益(贸易的互利性和普遍适用性),奠定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分工无处不在。思考:夫妇间的分工夫外出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妇外出工作每月收入1000元。在家务劳动必须有一人承担的前提下,如果双方各承担一半,收入多少?如果夫妇分工,有人外出工作,有人在家,夫妇怎样分工家庭最合理?如果能雇工做家务,需付给家政工每月500元,夫妇怎样分工最合理?如果有小孩需要照顾,家政工人每月工资需要1500元,夫妇怎样分工最合理?故事有兄弟俩已分家,哥哥家养了一头牛,弟弟家有一台拖拉机。他们被邻居雇去耕地和跑运输。用牛耕地一天可赚40块,用牛搞运输一天能赚60;用拖拉机耕一天地可赚50,搞运输能赚100。刚开始,兄弟俩都是上午耕地,下午跑运输,一天下来,哥哥收入50块,弟弟收入75块。不久,弟弟说“我有个办法让咱俩挣得更多”。弟弟的办法是什么?两人怎样分工和交易最合理?现代经济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题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参与国际贸易?——贸易的利益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贸易的格局贸易的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国际贸易对于落后国家是否有利?——贸易利益的分配第三节相互需求论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约翰·穆勒(1806-1873):14岁读完《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著:《政治经济学及其对社会哲学的若干应用》(1848)2.约翰·穆勒对国际贸易学的贡献:提出了相互需求论,使得比较优势论更加完善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互惠贸易的范围:国际交换比例必须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国际贸易才对两国都有利贸易利得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决定了贸易利得的分配。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与国内交换比例差异越大越有利。贸易条件的决定:决定于相互需求强度。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贸易条件对本国越不利;反之,越有利。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1.马歇尔(1842-1924):剑桥大学毕业留校任数学教师,爱好哲学和伦理学。1885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名著:经济学原理(1890)2.马歇尔对国际贸易学的贡献:用几何方式阐释了相互需求论;使用提供曲线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确定相对需求论(几何证明)1.互惠贸易的范围2.贸易利得的分配3.贸易条件的决定:提供曲线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的概念: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在各种相对价格下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提供曲线的推导、形状、交点、斜率第四节要素禀赋论一、要素禀赋论的产生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三、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四、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要素禀赋论的产生(H-O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决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1933年俄林(B.Ohlin,1899-1979)在《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中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禀赋论,指出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产生商品价格要素价格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技术要素供给偏好生产要素的所有俄林俄林(1899--1979)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早年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后来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9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1933年出版《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深入阐述了赫克歇尔的思想,使要素禀赋理论得以形成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2.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被用来衡量一国的要素禀赋。如A国的K/LB国的K/L,则A国与B国相比,A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3.要素密集度:生产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若生产1单位X投入的K/L生产1单位Y商品投入的K/L,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例:纺织品和汽车的生产)资本丰裕国?劳动丰裕国?土地丰裕国?国家K/LK/AL/A澳大利亚741567.20.009巴西115143.80.038加拿大105831980.019美国1026010580.103日本335852861.574香港13689073966.304三、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论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的贸易理论。它用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格局。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四、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满足H-O模型假设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使得商品相对价格均等,继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因此,商品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H-O模型的基本假设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两国技术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市场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二、里昂惕夫之谜三、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一、里昂剔夫里昂惕夫(1
本文标题:第2章西方自由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