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与心理危机干预
上篇第一章: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概述1: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目前心理学界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尚未有确切的、统一的说法。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的健全状态。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不过以下八个方面可以概括它的内容: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研究心理健康,不得不提到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一一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它不仅要考虑适应,更要考虑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要立足于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立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道德意义。心理素质标准可以概括如下:智力水平越高越好。不仅要有稳定的情绪,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感:要有坚强、果断、自制、自觉的意志力,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有为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乐观的处世态度、利他主义的情操等;在人际关系中,要有选择地交朋友,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如果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以生命来捍卫;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能够忍受他人的误解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2: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的主要内容根据心理健康训练的含义,结合警察职业对公安民警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公安民警理性认知训练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公安民警理性认知训练,可以预防因认知不当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可以提高公安民警面对危险和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可以帮助公安民警积极工作、愉快生活。(二)公安民警情绪状态管理调练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受公安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公安民警情绪障碍的患病率比较高,影响了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也为公安工作带来隐思。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让公安民警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一些在警民交往中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三)公安民警压力应对与压弹力训练公安工作是一项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压力应对和压弹力训练,让公安民警学会自我缓解压力,提高他们在逆境中的积极适应能力,防止出现心理危机。(四)公安民警职业倦息应对训练职业倦息是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工作成就感等。据研究,我国公安民警在情感耗竭上达到中等程度,人格解体水平更高,警民交往中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主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通过职业倦息应对训练,使公安民警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调整期望值,建立广泛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预防或降低职业倦怠感。(五)公安民警自我效能调练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个体自身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室。优秀公安民警能够能动地适应公安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发挥最大的自我效能。通过自我效能感训练,激发公安民警为达到目标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六)公安民警和谐人际关系训练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是心理健康的体现。通过改善人际关系,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的公安民警受职业影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敏感、多疑、敌对,导致同事关系、警民关系和夫妻关系不和谐。通过和谐人际关系训练,提高公安民警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也使其能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七)公安民警职业人格素质提升调练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心身体系。”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人格训练和塑造成为可能。重视公安民警良好的职业人格的训练与塑造,既是民警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警察职业的需要,还是民警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3:公安民警心理训练的原则P8(-)健康性原则心理健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让公安民警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技巧,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训练中不能给受训公安民警的生理、心理带来任何不利后果。如不能用“泄气”的办法克服战前紧张,更不能用冷落、讥讽等粗鲁言行对受训民警实施“将”等。这些方法或许可获得一些暂时性效果,但它留下的心理后遗症却难以消除。人的生理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问题多是通过生理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精神和身体具有复杂的作用,因此,训练中要合理安排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不适。对训练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采取及时和就近的原则加以干预处理。因此,心理健康训练中应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保护和促进受训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作为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二)针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训练中,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明确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时间,使心理健康训练真正做到因事、因地、因人制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针对警务实际。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应该突出警察职业特性,应该使训练环境、内容、方法等尽可能地接近警务实际条件。因为实际状态下的心理、行为反应最符合心理健康训练所强调的特性,而且在警务实际条件下由心理适应性、灵活应变性、及时调节性、综合控制性等特性构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制约和影响警务职业行为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因此,要从不同的警务条件、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实复杂环境和情境出发尽可能地使训练丙容等接近实际条件并相应增加情境变化因素,增加受训民警心理感受的真实感。实践证明,训练越接近实战,表象就越正确,越有价值。因此,模拟训练、实战演练方法有它们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要针对受训民警的个体差异。因先天与后天环境、主观努力的不同,各个受训公安民警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有差异,因此,心理健康训练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的个体心理和不同警种的特点区別对待,以保证其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相应提高。比如,根据受训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整种不同、岗位不同,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训练项具和方法。(三)循序渐进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健康训练中,根据公安民警心理品质形成过程和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基础到专项,最终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根据公安民警的心理接受能力,在训练内容上,先理论后操作,先基础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依次进行:根据公安民警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训练程度上,逐步增加心理负荷,由恐惧到习惯,由被动到主动;根据公安民警的心理适应性,由白天到黑夜,由近到远,由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由单一环境到复杂环境,逐渐合理加码。当然,心理健康训练要求真正提高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要求进行反复训练、磨砺和长期养成才能获得。因此,心理健康训练还应坚持持久性原则,连续不间断地抓下去。(四)科学性原则在健全心理健康训练机构,规范心理健康训练制度,构建心理健康训练机制的基础上,心理健康训练还必须坚持以科学为指导,使其真正符合心理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在实施中坚持“三个统一”。即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既要有独立的心理健康训练内容并相对集中时间和力量,又要结合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日常管理和自我心理素质修养开展心理健康训练;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既要开展带有共性的、基础性的心理健康训练,又要根据不同警种、岗位、心理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开展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训练:冒险性与安全性相统一,训练中,既要强调大胆冒险,设置逼真的实战场景,又要强调安全合理,防止蛮干。(五)主动参与、自觉配合的原则心理健康训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受训公安民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迫、命令下的训练,受训公安民警就没有动力,也会对训练产生厌烦和对立情绪,自然就无法取得积极的训练效果。因此,训练中要注意:提高受训公安民警对心理健康训练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心理健康训练本身所显示的作用来吸引受训者对训练的兴趣;让受训者掌握心理健康训练的方法,为主动参与创造条件。第二章: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心理健康训练计划的分类P23心理健康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活动中,表现为人与环境、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协调和完整。心理健康主要从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功能方面来衡量,因此,根据心理健康的内容,可将心理健康训练计划大致分为认知训练计划,情绪管理训练计划、意志品质训练计划、人格素质提升训练计划、社会功能训练计划等。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训练组织与实施形式,当然,也存在一些共同或相通的地方从心理健康的内涵来说,公安民警认知训练计划着重要解决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认知系统的问题,认知训练方法包括目标设置训练、利导思维训练、表象训练、注意训练、自我谈话训练等。公安民警情绪管理训练计划着重于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以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状态。特别要重视公安民警在警民交往、值勤执法中的情绪调控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方法包括生理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人际调节等。公安民警意志品质训练计划着重培养独立、顾强、果敢、坚韧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训练方法有心理承受力训练、压力管理训练、压弹力训练等。公安民警人格素质提升训练计划着重塑造积极的职业人格品质:完整、严谨、负责、自律、自信、乐观等。人格素质提升训练方法包括积极体验训练良好的自尊心训练、积极的自我意识训练和岗位练兵。公安民警社会功能训练计划着重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社会功能训练方法有人际技能枝巧训、和谐家庭关系处理训练、心理支持系统构建训练等。2:实施心理健康计划的保障P27心理健康训练保障是心理健康训练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也是心理健康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下面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特点、原则和内容来谈。(-)心理键康训练保障的特点1.心理健康训练保障手段的高技术化。目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训练模拟系统、网络系统、高科技含量的各种心理健康训练设备等现代化教学与训练手段,心理健康训练保障手段的技术化特点越来越明显。2.心理健康训练保障意识的超前性。适度超前的保障,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和科研工作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这种超前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确立超前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意识。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目必须意识到中远期的需要,认清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发展趋势。二是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超前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心理健康训练保障通常应根据心理健康训练计划的要求提前进行,如训练设备、器材和用品的采购和维修,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教学训练软件的制作等,都要做到事先安排,提前准备。3.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管理的科学性。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管理,是贯穿于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主线。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训练保障的效益。心理健康训练物资供应采购、设施建设、设备维护、经费使用等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用好、管好、维护好心理健康训练器材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率和完好率,实施科学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4.心理健康训练保障方式的针对性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训练本身是有很强的对性的,因此,心理健康训练保障也要强化其针对性。比如,结合重点课题心理健康训练的内容实施保障,依据心理健康训练计划和内容的需要实施保障。(二)心理健康训练保障原则1.整体协调,合力服务。心理健康训练保障工作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实施保障时,只有确立整体协调、合力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各项保障工作协调一致,发挥出整体的保障功能
本文标题: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与心理危机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6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