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内容摘要第1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第2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第3节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第4节宗教景观内容摘要宗教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但信奉宗教,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宗教不仅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政治,也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包括各类宗教建筑、宗教仪规、宗教节日、宗教禁忌、宗教习俗等。这些伴随宗教信仰而出现的人文景观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许多甚至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探讨宗教景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既是宗教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需要阐述的重点。第1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宗教的分类与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2基督教3伊斯兰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詹•乔•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们向一种高于人的权利的妥协。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力量的信仰。布雷德雷强调宗教是人生对善的追求。迈克塔格特宣称宗教是人追求与宇宙和谐的一种感情。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王维的境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陆游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缺乏,认为存在超自然的力量——神力,产生了宗教;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性宗教;原始宗教的特点:1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2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1、宗教的分类宗教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三、宗教的分类民族宗教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教二神教多神教印度教犹太教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2、民族宗教1犹太教: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2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3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教。犹太教部落保护神:耶和华创始人:摩西特征:严奉一神、祭拜高度集中、《圣经》圣典化宗教是其民族存在与联系的核心1.不得奉他神;2.不可造偶像;3.不得妄呼上帝之名;4.谨守安息日;5.敬父母;6.勿杀;7.勿淫;8.勿盗;9.勿作狂言;10.勿念他人之所有。犹太教十条戒律犹太教基本教义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9.律法不可更易。10.11.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除十诫外,犹太教律法还有种种戒规,从社会伦理到饮食起居,涉及犹太人的全部生活。◆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多数犹太人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犹太教教规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基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主体内容:以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神学理论: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性质: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信奉的经典:《道德经》《太平清领书》神仙体系:三清为核心道义: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天道相承,因果报应三清三清,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印度教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渊源: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信仰多神,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祖先种姓制度,种姓世袭四、世界宗教1佛教:悉达多.乔答摩创始人。2基督教:信奉救世主耶稣3伊斯兰教:默罕默德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6B.C-5B.C早期的基本教义:四谛、五蕴和十二因缘经典—三藏:经藏(教义)、律藏(戒律)、论藏(研究和发挥经律两藏的著作)佛教释加牟尼前6—5世纪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位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中亚、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北传佛教向北扩散进入中国西藏藏传佛教喇嘛教由古印度向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南传佛教早期以迁移扩散为主西天取经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以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开始就有犯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上帝是独一真神;2、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3、上帝是历史的主宰;4、上帝要拯救他的百姓,赦免他们的罪孽,令他们作他的儿女;5、上帝将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基督教产生在巴勒斯坦(1世纪)地中海地区扩散欧洲1054年分裂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主要在西欧、中欧和北欧发展主要分布在东欧和俄罗斯新教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一些教会脱离罗马天主教主要分布在西欧国家如英国、瑞士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基督教随之扩散到美洲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的宗教活动中心:麦加麦地那教义:安拉是唯一的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圣经—《古兰经》教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易卜拉欣是伊斯兰教中传说的人物,他被称为“安拉的至交”。传说,当时易卜拉欣的父亲及其族人都崇拜偶像,为了让他们转而信仰真主安拉,易卜拉欣请求真主显示使尸骨腐烂之物复活的神昭。真主让易卜拉欣捉来4只鸟,将他们一一肢解,然后分别放到4座山峰上去。真主要易卜拉欣大声呼唤,他大喊了几声,飞鸟的各部分便自动聚集起来恢复原形,鸟儿又在蓝天上展翅翱翔了。人们见了这一幕心里虽然受到震动,可回到家里,却仍然供奉着偶像。易卜拉欣很着急,就跑到神庙里把那些玉雕、木刻、泥塑的偶像全部打翻捣烂。族人都气得发狂,把他捉起来,用粗绳五花大绑将他全身上下捆得严严实实,然后在广场燃起一堆熊熊大火,把易卜拉欣扔进火里,让他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大火一下子就把绳索烧断了,而易卜拉欣却毫发未损,他从火堆里跳出来,继续宣扬着伊斯兰教的教义。人们惊呆了,终于跟随易卜拉欣,虔诚地诵读着《古兰经》,信奉起真主安拉来。伊斯兰教徒的“五件事”一个正统的伊斯兰教徒,要做五件事:1.他们的背诵词是--没有上帝,只有阿拉(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2.每天祈祷五次,面向麦加。3.以收入的百分之十赈济穷人。4.恪守神圣的斋戒月。5.一生中至少到麦加朝圣一次。一个做到了这点的伊斯兰教徒就在他的姓名上加上“汉志”的称号,并戴上一种特殊的头巾。伊斯兰教产生(6—7世纪)位于阿拉伯半岛扩散到阿拉伯国家政教合一,随国家势力向外扩散扩散到亚、欧、非三大洲7世纪到13世纪第2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宗教主要的传播形式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1、移民:当某种宗教信仰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2、传抪: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交流和转教:儒教在东亚国家的传播;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婚姻;通过宗教统治者的威望加大传播速度有组织的传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3、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基督教向世界各地的传播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1)和平共处(2)竞争(3)排斥和平共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时代又与中国本土的高级文化融汇化和,解脱了当时中国士人的精神危机,它精深的教义通过道家学说的中介;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故而有论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本土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国际文化形态。排斥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宗教迫害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1神权政治2政府与宗教3民族与宗教(一)神权政治有的国家教堂实际上统治国政,教皇就是统治者。这种政府可称为神权政治国家,象梵蒂冈占罗马城的一部分,但又是独立的国家,为教皇所统治。在挪威,宪法上规定路德教是国教,因此路德教的牧师和官吏一样都是政府的雇员。希腊正教的主教实际上控制着塞浦路斯的政府。(二)政府与宗教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三)民族与宗教克什米尔问题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国家主要指东南欧的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联盟8个国家。这一地区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巴尔干地区历史上战乱与冲突不断。直至二十世纪末,巴尔干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希腊和土耳其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问题关系紧张;马其顿和希腊因国名问题发生的争执仍未了结;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之间因少数民族问题而潜伏危机;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联盟之间存在着科索沃问题等,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直接关系着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稳定。三、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宗教组织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物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宗教组织本身虽然并不能造成宗教景观,但是却是宗教地理发展过程中重要媒介。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可称是最严密的。而同样是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却是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信仰的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一)天主教组织——教会神职人员——教皇、主教、神父主教——枢机主教、总主教、大主教、主教任命都是由上一级机构委派(二)佛教佛教寺院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组织形式,印度最早建立的寺院称毗诃罗(寺),这种寺院组织极为简单,只有一个法腊较高的长老负责管理僧众的饮食起居,主持布萨仪式等。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后,在我国汉地建立的寺庙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十方丛林”,这种寺院一般建筑于大城市或名胜地区,“天下名山僧占多,它接纳全国各地朝拜、修持的僧侣或俗人;二是师徒或父子相承的小庙宇,这种庙宇分散于乡落和集镇上,主要是供当地人做佛事之用。丛林中没有高低不同的僧职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唐朝以前,僧职有”三纲“,即上座、寺主和维那(管僧众事务),在唐以后,名称逐渐繁多。大寺院一般设有:(1)方丈(住持),掌管全寺的活动,一般采取传法制,通例三年一任;(2)班首,相当于顾问,分设前堂、店堂、左堂、右堂4个;(3)执事,分设监院(庶务)、副司(会计)、知客(交际)、知藏(掌佛教典藏)、点座(掌斋厨)、维那、僧值(纠察)、都监(监院副手);(4)小执事,分设库司(
本文标题: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6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