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1/10杉洋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益,规范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为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制定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各校据此制定本校的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一、学校领导听课制度1、校长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中层及一般行政每学期听课25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老师每学期上一节教学公开课。2、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课要全面听,力求每学年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尤其要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体现一定的计划性、针对性。3、认真做好听课记录。(1)项目填写齐全。包括:学校、班级、科目、授课教师姓名、听课时间、节次、课题,并标明听课节数。(2)记录要认真,突出重点。主要记录教学环节、任务,重点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3)旁评和总评是听课人缜密思考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听课记录的核心内容。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对所发现的闪光点或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并做好等级评定。4、课后务必要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5、教导处每学期对校级学校领导听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抽查教师的听课情况。各校也要及时做好教师听课情况的检查评价。中心校要做好对所辖学校领导、教师听课情况的过程与结果的检查评价。二、学校领导、教师业务学习制度1、集体学习。(1)集中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2次。(2)要注重学习的计划性、系统性。每学期都要拟定学习内容安排表,包括时间、内容、主题、主讲人等。(3)集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且贯穿始终,要改变照本宣科,我念你听的方式,要为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提供多种机会参与研讨、交流,发表不同见解。(4)有原始学习材料或讲稿,有主要学习内容解说及研讨记录,其中研讨记录要成为学习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2/102、自学要求。(1)每学期摘记笔记不少于4000字,撰写随笔或心得体会不少于2000字。(2)学习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性、前瞻性,与自己的教学相适合。提倡每学年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3)摘记要有所取舍,只摘记文章的重要观点,精华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摘记后的思考,写下所感所悟。(4)每次摘记要注明出处(报刊名、出版日期、作者等)、摘记日期。三、教学会议制度1、每学年召开两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总结部署工作,表彰先进,进行经验交流活动。2、每周定时召开教师例会。3、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全体教职工会,有专门的会议记录,诸如奖励升级、评选先进、举行文体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大型会议以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课、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重大事情有详细记录。4、每项活动都要有过程活动记录,归档备查。四、教学工作检查制度1、次数要求:乡镇中心小学每学期期中、期末对教师计划、备课、业务学习笔记,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课堂教学评价、教学随笔、质量分析及相关材料等普查2次;中心小学对所辖学校领导教学分析、听课记录、业务学习、常规检查记录、教师评价材料等普查两次,对各校教师计划、备课、业务学习笔记,学生作业、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及相关材料检查两次。2、职责要求。校长要全过程亲自参与检查,切实掌握教学工作的全面情况。3、过程要求。(1)有记录:除记录数量、格式外,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2)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作为教师工作质量形成性评价素材。期末对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价。(3)有总结:每次检查结束或组织活动后,要进行整体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并向全体教师通报。五、教师及学校工作质量评价要求1、开展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工作。(1)各乡镇中心校要制定以师德、能力、效能为重点的《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方案》,对各校教师工作质量进行评价。(2)每次常规检查记录(含等级评定)作为形成性评价材料。(3)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每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价,并写出评语鉴定。各乡镇所属小学将本校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成绩进行统计连同评语鉴定上交中心校一份存档。教师终结性评价结果作为奖励晋级的依据。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3/10各乡镇所属小学要建立教师发展个人专项档案,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总结、形成性及终结性评价材料、受奖情况等,真实全面记录、反映教师工作轨迹及业绩。2、各乡镇中心校开展对所属学校的工作质量评价。(1)中心校要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2)每学期通过定期检查或抽查对各校进行评价,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材料专档保存。六、教研活动要求教研活动,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为进一步强化教研组管理,克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努力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特对教研组活动提出如下要求:1、教研组设置和管理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学科或年级教研组,落实学校领导参与教科研制度,强化对教研组的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形成学校把关--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五级一线的管理网络。教研活动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坚持统一管理。每学期每个教研组活动不少于6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活动内容可长、可短,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各校依据本校的工作计划、各乡镇教研工作计划,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各教研组依据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本组活动计划。3、做好记录活动记录要规范,提倡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式,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考勤记录、活动安排表、每次的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过程记录等)。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等。(对于听课,可略记听课过程,详记评课内容,活动记录本要留足记录活动过程的篇幅,发言材料要附后)4、活动内容、形式教研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评课、说课、竞赛等,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主人,使教研组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教研活动要依据年级或学科的师情、学情、教情,针对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的实际问题确定若干研究重点,并围绕研究重点确定活动内容、组织活动。教研组活动可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学习研讨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集体备课、说课,教学案例研究分析,朗读、习作竞赛等,每个教师针对所谈问题,力求短小、精悍,内容新颖,有实用价值。大家集思广益,充分研讨,共同提高。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4/105、及时总结、交流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重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基本结构为总结成绩(重点)、指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乡镇要组织开展一次总结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让教研组成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提高教师素质的渠道,开展专题研究的途径。七、学科教学计划要求1、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1)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语文、数学学科要有后进生辅导、转化措施和后进生名单)2、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应注意的问题:(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教师可以结合参考书将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批画在书上。)要体现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的观念。(2)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3)教学改革实施设想: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改研究专题确定力求小、实、活,体现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忌大忌空;要分条列项写清实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4)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做到:①贯彻、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某些具体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体现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注意多种策略的优化和有机结合。②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好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5/10的教学措施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体现施教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个性。。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生理特征、个性需要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应注重实效性。要从“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④应体现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制定的措施应力求具体、明确、易行。(5)后进生辅导: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后进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效性,使学生确实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3、计划的管理:学校要对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审阅,签署指导意见;每一年级每一学科都要有教学计划,对于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安排,确定详写和简写。八、备课要求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备课要做到“五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1、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2、钻研教材(或材料)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6/10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
本文标题: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