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刘莹一、教学对象高一上期的学生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三、教学类型新课教学四、课标分析本节的课标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五、教材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褶皱山的形成;另一个是断块山的形成。内容比较细,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六、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七、设计理念(一)教学突出直观性。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学案的知识梳理。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注重学生的合作与竞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如背斜找油、向斜找水,注重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地理的实用性。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手演示褶皱和断层所成地貌,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九、教学重点(一)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二)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十、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十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各种景观图;列表比较法——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断层的基本形态;演示法——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讲授法——褶皱、断层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自主探究法——活动1、2;课后查阅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十二、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动画书本十三、课时安排第1课时十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min)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原因相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山地的形成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填写学案【温故知新】部分观察山脉图片,预习褶皱部分内容通过复习和学案的完成,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做一个回顾。用图片方式导入,让学生对山脉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新课教学【展示图片】原始的岩层。形成及特点: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最初的岩层一般是水平的,通常表层岩层比较新,越往下越老。【播放图片】:三幅弯曲的岩层【提问】这些岩层为什么是弯曲的?这种挤压力又来自于哪里?【点评】很好。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演示】挤压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播放PPT: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背斜和向斜。【板书】褶皱山【播放图片】背斜和向斜【提问】同学们分成左右两组,分别讨论二者的:岩层形状是怎样的?岩层新老关系怎样?发育成什么地貌?【播放图片】评价并补充【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追问】为什么这幅图中出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讲解】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播放两边并进一步强调原因)【播放图片】自然界中的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提问】背斜既可以成山又可以成谷,那我们要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呢?【讲解】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核部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部新,两翼老。【活动1】读图4.11,回答下列问题。P74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山谷的原因?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受到挤压;地壳运动。用课本与老师一起演示褶皱的形成。认真听讲并思考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填写学案并回答:生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发育成山岭。生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发育成山谷。观察并思考,填写学案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图片直观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弯曲岩层与原始岩层对比,引出褶皱这一概念通过亲手演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褶皱的形成设置分组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通过活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出研究褶皱地质构造意义新课教学褶皱山20min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在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图片展示】背斜的储油构造,向斜的储水构造。【提问】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为什么向斜能够成为储水构造?为什么隧道应该修在背斜处?【讲解】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而水的密度大,由高出向地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背斜岩层储油好,天然石油跑不了;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从受力来看,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且能保证正常施工安全,背斜处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所以隧道应选在乙地—背斜处。这就是我们研究褶皱地质构造意义。【归纳】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特征。这些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播放视频】板块构造运动及山脉的形成【讲解并提问】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达山系呢?【讲解】目前科学家们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达的褶皱山系。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这些褶皱山脉形成的动画。【播放动画】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形成【讲述】全球两大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课后作业】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完善学案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表格观察、思考并填写学案板块构造部分内容记下课后作业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现地理的实用性从宏观的角度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形成和分布动画展示,更形象直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资料,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过渡】书页的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了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而形成断层。思考设置悬念,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断层新课教学断块山12min【板书】断块山【播放动画】断层的形成【讲解】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时,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而发生了并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提问】那断层可形成怎样的地貌呢?【讲解】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若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也称地垒,如我国的西岳华山、江西庐山、东岳泰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也称地堑,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图片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讲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图片展示】华山等【活动2】读学案上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认真观察、思考并填写学案断层的相关表格思考动画、图片比较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断层的形态特征和断块山在生活中的存在(1)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2)上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3)这个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__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地找到地下水。地震的多发地带位于图中的_______地。(4)丁地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讲解】省略。在断层附近不利于修建大型工程项目。比如在断层附近修水库大坝容易造成大坝塌毁,诱发滑坡、地震、渗漏等。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所学地理知识运动到实际生活中。课堂总结(3)这节课我们以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除了这两种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家下去先预习一下。请大家课后完成学案【高考链接】两道题目和课本75页
本文标题: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1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