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功对策
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功对策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所以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亏待对孩子的教育。常听家长说现在为孩子太操心:吃要讲营养,学要上重点,穿要讲名牌,连骑个车也要讲档次,自己辛苦付出不说,换回的还常常是孩子的逆反、抱怨,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许多家长在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一系列问题上,还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凭自己的老经验行事,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误区一:过于溺爱,疏于管教;过分民主,放任自流;过多保护,缺乏锻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但是爱不得法,过于溺爱,把孩子锁在“保险柜”里,家长从小到大给孩子当保姆,这样做的结果将会造就一代无能的人。有一个学生从小什么活也不干,可对父母越来越不尊敬,父母商量后决定再也不能惯孩子了,得让孩子干活。一天让孩子去洗衣服,孩子不干,家长逼着孩子去洗,孩子很不情愿地搬着衣服出去了,回来说“我的衣服洗好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去洗”。这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所造成的结果,过分溺爱必然造成孩子懒惰、自私的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必然导致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离开家长这根拐棍他们就不会走路了。云南大学一绍兴籍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活而只能自动退学回家,要父母帮助自己才能过正常的日常生活,这个学生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只靠方便面饼干度日,每日以泪洗脸,后来竟偷买了火车票回家去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从初中到高中出现了多少陪读妈妈和陪读奶奶,目前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也逐渐严重起来了,我们真为他们感到悲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将来怎能成大事,怎能“光宗耀祖”,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家长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不少苦,心想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于是在孩子面前摆满鲜花,铺满红地毯,想让孩子一辈子都顺心,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家长一定要藏起一半的爱,舍得让孩子吃苦,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甚至应该在家庭中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困难与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其次,进行角色转换。家长教育子女有溺爱,军官训练士兵却没有溺爱,老师教育学生却没有溺爱,教练员训练运动员也没有溺爱,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这层血缘关系往往使家长的感情战胜理智,形成溺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尝试“变换角色”,比如在处理问题时站在军官、老师、教练员的立场上,也就容易理智了,这叫主观上割断血缘关系。再次,教育孩子应该宽严适当。但不同时期宽严应该有所侧重,幼儿时,孩子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应该以严为主,绝不能放任。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与大人平等,这时家长应该民主一点,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总之,小时严、大时宽才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误区二:观念陈旧,家长制作风严重;简单粗暴,相信“不打不成才”;随意比较,忽视孩子个性差异。与溺爱相反,有些家长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打、骂、罚等实行粗暴的专制型教育。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旧家庭里,家长有至高无尚的权威,家长的话就是法律,家长的命令就得绝对服从,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一味地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就会产生隔阂、对立,甚至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北京房山琉璃河的一位母亲毒打8岁的儿子王闯,最终使儿子再也不认她的母亲,并一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拿石头砸她。浙江中学生徐力杀母案,都是明证。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立规矩,比如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去玩,不许……等等。有些家长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还时常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美其名为“突击检查”,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考好张嘴就骂:“怎么考这么点儿分,死榆木头疙瘩”,“没见像你这么笨的孩子”,甚至对孩子举手就打,抬脚就踢。有一位家长,从他孩子入学那天起,每天晚上把电视机关掉,陪孩子一起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与班上一些好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如果那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会唠叨几天,甚至于拳脚相加,由于他三年的不懈努力,该生学习成绩确实名列前茅,但在中考前夕,孩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孩子失踪了!在后来的谈话中,孩子泪不成声地讲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话:由于父母的做法使他每天生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很担心名落孙山,这一教训还不惨痛吗?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摆在一起作比较,事实上,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好坏之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试问如果丈夫老是把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的妻子比较或者妻子老是把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比较,将心比心我们又作何感慨呢?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家长:第一,善于疏导,远离棍棒。时代虽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思想,结果造成了孩子的说谎、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怨恨、仇视、离家出走、家庭悲剧。打骂孩子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产生变态心理,形成“强权思想”,认为谁有权谁就利害,在学校或社会上“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走向犯罪道路。现代社会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棍棒教育不但为法律所禁止,而且会造成亲情的远离,制造更多的家庭悲剧。因此,理智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冷处理”,善于疏导,即使在你怒发冲冠时,也要禁止棍棒教育。第二,要禁止“心灵施暴”。我们家长常常把对子女的讽刺挖苦认为是一种善良愿望,是“刀子口、豆腐心”,但孩子不会从正面去理解的,往往是不服气,而且会产生“抗药性”,对家长以后的耐心说服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而这时家长又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结果会出现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出现对抗,破罐子破摔,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开炮。第三,孩子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就是缺点了。对幼儿来说,听话就是好孩子,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什么都听大人话,总是看大人的眼色去行事,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太好了。我们认为孩子在行动上以听话为主,不打架、不骂人,尊老爱幼,有文明行为,而在思维方式上可以不太听话,应该允许他们辩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试想如果孩子老是停留在听话这一层面,我们的孩子就永远超越不过我们了,社会也就不发展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家庭中少一点专制多一点宽松,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误区三:期望太高,干涉过多;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追赶潮流,缺乏主见。有些家长早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就按自己的要求来为孩子设计人生的宏伟蓝图了,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施教,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后天学绘画等等,过早地把孩子从玩具堆里拖出来,强迫孩子学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是对童心的摧残,对天真的扼杀。上学以后,常常看到家长们想方设法上重点学校,进特长班级,找名师辅导,每天还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允许孩子外出参与交往,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甚至用钱来刺激孩子,成绩考不好就会受到各种埋厌、责罚,甚至不给吃饭不给零花钱。1993年11月,武汉的夏辉因成绩没有考好,既然被父亲绑吊致死。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甚至酿成悲剧。如:沈阳有一位父亲看见邻居的孩子考上了音乐学院,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钢琴家”,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来一架钢琴,高价请家庭教师,“逼”自己的孩子练琴,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的练琴,便毁了钢琴,并喝下敌敌畏,倒在琴旁。这就是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科学,不因材施教种下的苦果。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心理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据有关方面的统计,80%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心理。现在有很多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开发智力,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家长们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极有耐心地教孩子写字、计算、绘画等等,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却没有注意,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文明礼貌、待人接物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一旦有了头疼脑热不惜找名医用好药,但当孩子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关注。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也不肯落后,可是对孩子应该学什么又拿不定主意,看到人家怎样,他也怎样,请客送礼给孩子拜师,学这学那,以迎合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时髦,这样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去炫耀,以牺牲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有一个孩子对其母亲说:“妈妈你愿意加班吗?”母亲说:“难得加班还可以,经常加班可不行”,孩子说:“妈妈我可是天天加班呀”。这话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家长首先必须更新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调查发现:文化层次较高或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比较高。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当然期望孩子将来能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头,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说什么也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出人头地。其实,上大学可以成才,不上大学同样可以成才,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给每个人开创了更多的成才渠道,所谓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人才。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看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发展规律,进行因材施教,绝对不能揠苗助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其次,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教的重点应该把思想品德、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自由散漫、缺乏意志的人学习成绩会好,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再次,要正视社会潮流,尊重孩子的意愿。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特别是各种攀比风也侵入到了家庭,有的家长爱慕虚荣,在一起时不仅比吃用、比穿戴、比住行,还要比孩子,谁家的孩子聪明漂亮、谁家的孩子入园入校高档、谁家的孩子成绩好。如今社会上流行这个“热”那个“热”,也是他们久谈不厌的话题,盲目效法,到头来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家长应做有心人,正确认识社会上各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功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