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东版]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政权分立、南北对峙、分裂混战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发《木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从《木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政局阅读教材“北方政局”部分思考:北方政局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民族交往与民族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557--581北朝:南朝: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386--534534--550550--557535--557420--479479--502502--557557--589的统一北方政局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状态。2、族部建立的维持了近百年的北方统一。3、直至统一前的270年间,和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鲜卑民族交往多个政权分立拓跋北魏民族斗争隋北魏的情况: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相结合的形态。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严重,不利于统治。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二、孝文帝改革北魏建国年,鲜卑部趁前秦内乱建立政权,国号为,史称。势力扩展到今、河北,进入中原,迁都,(今)。年,北魏先后吞并北方小国,一统北方。386“魏”拓跋山西北魏山西大同439平城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冯太后改革政治上:经济上: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促进了胡汉融合(仿照汉制)集权中央设乡官、“三长制”俸禄制均田制汉化政策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思考与讨论:“迁都洛阳”北魏原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且鲜卑旧贵族的实力强大,不离开旧的环境也很难让鲜卑贵族普遍接受汉化,因此毅然决定迁都洛阳。“计谋”利用兴师动众倾国而出的举动;利用道路艰难疲惫不堪的情形;利用群臣害怕南下打仗的心理;利用到达洛阳既成事实的现状,既煞费苦心,又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了迁都大计。历史回顾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请回答:1、魏主指谁?2、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3、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是什么?孝文帝改鲜卑为汉姓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使胡汉融合。——《资治通鉴》三、民族大融合阅读“民族大融合”部分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有哪些?3、民族大融合的意义是什么?背景: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趋势。三、民族大融合三、民族大融合2、特点:(1)“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2)“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3、意义:(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看图学史民族大融合蒸馍烙饼《女史箴图》《校书图》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方凳胡床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小结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王莽改制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CBDC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B.鲜卑C.氐D.匈奴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BC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A.建康B.洛阳C.长安D.平城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DBC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DA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跋”改姓“陆”。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元”平城洛阳(√)错改正,对打勾。阅读下列材料: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请回答:(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元”姓来源有三: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使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后孝文帝改为元姓。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原名叫玄朗,赵匡胤就下令天下玄姓改为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你姓什么?你知道它的来源吗?赶快行动起来,去了解一下吧!课后探究姓氏探源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族融合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把下面几个关键词按先后排列一下吗?迁都洛阳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族融合迁都洛阳内容小结“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原来如此:
本文标题: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华东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2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