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历史线索东魏北齐北朝:北魏南北朝西魏北周隋朝南朝:宋齐梁陈南北朝对立形势2、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分裂、人口大迁徙、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政治上,北方政局动荡,江南相对稳定;士族制度形成,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农业得到恢复。文化上,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北魏经济是一种复合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后,面对人口较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拓拔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一、改革的背景(P22)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政治前提)2.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阅读材料:均田制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之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资治通鉴》备注: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得到四十亩没有种树的农田,女子每人二十亩,奴仆婢女,按照一般成年人所配给田地的待遇分配土地。一头牛,可得三十亩农田,但以四头牛为限。所配给的农田,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田地,增加一倍;如果是隔两年才能耕种一次的田地,增加两倍。以此供耕种和还田、受田增加减少的需要。老百姓到了应该纳赋的年龄,就配给土地,年纪已老以及去世之后,土地归还官府。对于奴婢和耕牛,根据奴婢和耕牛数量多少,决定还田还是受田。初次受田的人,男子给田二十亩,规定种五十棵桑树,种了桑树的土地,都是世世代代经营管理,死了以后也不用缴回官府。官府应经常统计人口情况,对土地有盈余的农家,不受田也不令他还田。对土地不够的农家,则依照法令增加配给。世代经营的田地,有盈余的人家,可以自由出售。各地地方官就在官府附近,按照等级,配给一份公田,地方官更换时,要把这份公田移交给接任的官员。如果私自卖掉公田,按照法律追究定罪。露田男:40亩女:20亩禁国家所有桑(麻)田男:20亩农民所有公田官吏国家所有受田标准:人口、性别、官吏级别、耕牛、耕地优劣、人地关系土地类型:二、改革的内容⒈均田制前提: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进北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封建化。2、整顿吏治内容: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①打击贪污;②俸禄制;③任期考核制。①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对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原因:3.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政治: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数朝之都,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军事:北方柔然威胁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摘自新课标教材必修1目的:意义: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推动改革的深化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②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③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孝文帝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4.革除旧俗•措施:•①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崇儒学•意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材料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推进北方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小结:改革的内容领域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生活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整顿吏治、俸禄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四、改革的评价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2.促进内迁各族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3.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鲜卑贵族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D、汉族地主阶级训练设计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三长制D、整顿吏治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D、减少变法的阻力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9、(2011·深圳高二检测)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10、(2011·厦门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11、下图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穆陆贺刘12、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
本文标题: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2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