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1浅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学习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更为艰难和棘手的是怎么样处理好、协调好各种关系和矛盾,对各类矛盾双方的驾驭和取舍,不仅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避不了的问题。本篇文章从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民主与集中、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程序与效率、维稳与维权等八个方面作一肤浅的论述。【关键词】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也要处理好、协调好各种关系和矛盾,具体说来,笔者认为,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第一,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要现代化,首先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2事意识,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途径。第二,依法治国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法制,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才能严格依法治理国家,从而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进程的领导,牢牢地把握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领导权。坚持党的领导,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社会生活程序化、法制化,而依法治国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的最好途径。二、民主与集中民主集中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本领,是科学决策的必经途径。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贯彻执行,才能保证治理的有效性。合格的执政者,绝不是他比别人聪明、高明,而是兼听则明,是听得进不同意见,甚至是刺耳的意见,善于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变为自己的智慧。首先,要处理好执政者个人经验与群众实践的关系。决策者要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思想深处把群众看成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没有群众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个人的经验,只有站在人民群众之中,积极地参加群众的实践,从中取得经验,并使之上升成为理性思维,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要处理好学习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关系。相信、依靠群众,不等于崇拜群众的自发性。群众是需要组织起来的,不组织起来就只能是一盘散沙。要组织群众,就要宣传和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但在教育群众之前,教育者需要先受教育,“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第三,要处理好服务群众与领导群众的关系。服务群众,既要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痛痒和冷暖挂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眼前的具体困难和问题;3同时,还要组织领导群众为实现更高的政治目标而奋斗。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既是领导的出发点,也是领导的手段,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第四,要处理好对群众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讲,“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之一。只知道对上级负责,而不知道对群众负责,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走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必须形成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来进行决策,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作风和制度。三、政府和市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通过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能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做到相辅相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坚持市场优先原则,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边界,大力简政放权。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都要逐步退出,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四、政府和社会第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不断提高政府驾驭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4险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此,要提高干部队伍执行落实的能力,要从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入手,倒逼干部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打造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政府治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第二、要着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揽过多的现状,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把宜由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责转移出去,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管理事务的能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必须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畅通群众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五、程序与效率提高办事效率,提高行政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能否严格依程序办事,考验的是执政者的法治观念和工作作风。既要提高效率,又决不能以违反程序、不走程序为代价,而应在严格遵守程序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能。讲程序,既是维护法规尊严,也是为了减少决策随意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六、阶段性与长效性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阶段性与长效性相统筹”。一是强化群众意识,其着眼点必须是群众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利益。二是强化全局意识,凡是符合中心大局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凡是有碍中心大局的事就坚决不做。三是强化接力意识,我们的事业是一任接一任干下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心浮气躁,不急于求成。四是强化基础意识,我们既要抓“突击”,更要打基础。坚持这四个意识,必将加快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七、维稳与维权社会大局稳定与否,是治理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习近平讲:“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习近平同时更强调:“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八、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终极目标是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但在实践中,群众利益关系复杂而敏感,个别利益和多数利益、少数利益和公共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交织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政府要有超越利益的意识。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抛开自身利益才能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好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二是要正确区分和处理好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和抵制漫天要价行为。对上述各类矛盾双方的驾驭和取舍,不仅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十八6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指导下,认真思考,积极作为,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标题:浅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1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