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民族团结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政治生活》(第七课)1.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一方面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1)民族平等。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4)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2.识记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各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要珍惜并巩固和发展它。2)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人人付诸行动。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2)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①由历史特点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②由现实情况决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③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识记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4)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含义和目的是什么?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5)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6)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5.运用弘扬科学精神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2)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3)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第二部分《中华民族大团结》1.识记“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2.识记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遗产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有三项: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3.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的阶段(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5页至第7页)1)中华民族的起源于孕育。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雏形是华夷五方之民。2)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3)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4)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新发展。4.识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1)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敌侵略的斗争中从自发的联合走向自觉地联合。2)中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里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声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规模侵华,中国各民族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怒吼。在维护国家统一忽然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意识。5.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边防;国家大力开发建设边疆地区;各民族政治平等,共商国是;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统一。6.理解新疆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7页至第8页)7.识记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8.识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国各民族长期共处于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之中,经过接触、杂居、联合和融合,同时也有分化和消亡。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9.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其基本内涵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10.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情感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提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尊严感的统一。11.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的意义(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4页至第25页)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12.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5页)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2)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3)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4)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13.识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详细解释见《中华民族大团结》第25页至第26页)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各项发展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民族团结学考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