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纶文化传媒集团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新课标版地理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讲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2讲解读·重点知能突破·考试技能感悟·高考真谛梳理·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自然背景及开发原则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1)概况①位置:位于美国的东南部。②发源地:A的西坡。③地位:是密西西比河支流B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阿巴拉契亚山脉俄亥俄河(2)自然背景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三、流域的综合开发及效果1.流域开发的目标(1)把河流的__________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2)结合___________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3)对流域的___________进行恢复和治理。2.具体措施:___________。3.效果(1)在______、______、发电、___________、______、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与管理。(2)根治了______,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实现了__________、社会效益、__________的统一。梯级开发资源条件修建水库防洪航运提高水质旅游洪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态环境解读·重点知能知能点一如何评价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流域开发的整体性分析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分析时,应紧紧围绕流域的整体性特征去分析,如下图所示:2.实例分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方法技巧: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典例1:(2012·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据此完成(1)~(3)题。(1)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D.河湖众多,少泥沙(2)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C.占用大量耕地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3)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A.照明B.制冷C.取暖D.烹饪(1)B(2)A(3)C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知能点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与经验借鉴1.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带来的后果2.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图所示: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流域综合开发中可以以田纳西河为模板,借鉴以下几点:(1)以水力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6)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典例2: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甲),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2年开始,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乙),实现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1)分析图甲,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2)依据材料和图乙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1)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2)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突破·考试技能技能归纳水利工程的评价思路典例:(2012·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反对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并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达到回答此类问题的目的。答题流程参考答案技能解密:水利工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可行性评价和影响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展开。1.可行性评价(1)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和工程条件。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2.影响评价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感悟·高考真谛(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3题。1、图示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解析:本题组考查三峡水库建设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2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几率增大。第3题,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域面积增加,鱼类数量随之增加,因此引起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答案:1.B2.C3.D4、(2013·广东高考)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开发的影响。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增加,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水质明显变清,故D错。近几年高考多通过区域图、曲线图、柱状图等,结合世界或我国某一流域的综合开发,考查流域的水文特征、流域开发方式及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黄河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电站(已建、在建、规划)梯级布置图”,回答1~2题。1、该地区实现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①海拔高②水量大③水位季节变化大④阶梯交界处,落差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刘家峡水库的环境效益叙述不正确的是()A.减少黄河旱涝灾害B.降低局地水循环强度C.增加了旅游价值D.增加林草覆盖率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了河流梯级开发的条件。梯级开发主要受水量和河流落差的影响。第2题,本题考查了水库的环境效益。刘家峡水库可以增强局地的水循环。答案:1.D2.B3、截至目前,珠江上游红水河段规划的天生桥、龙滩、岩滩、大化等10个梯级电站,除大藤峡外,均已投入运营。下图是“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红水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后,流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气候变湿,温差变小C.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D.提高下游航运能力4、下列不符合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A.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B.利用水电,发展耗能工业C.发展交通,促进对外联系D.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开发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河流流域的发展方向。第3题,修建水库会影响一些水生生物的生存;由于水面扩大,库区的大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缓和;该区域降水丰富,不可能发生C选项所述现象;修建水库后,下游的水量有所减少,通航条件可能下降。第4题,在山区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会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答案:1.D2.B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4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讲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4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