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特征:(1)非排他性,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出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2)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2、财政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政府进行的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四、简答题1.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公共产品问题。(2)外部效应问题。(3)竞争失效和垄断问题。(4)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5)市场不完全问题。(6)信息不充分问题。(7)分配不公问题(8)宏观经济失衡问题。2.简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有二: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者”,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各国经济学家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具体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将扩大,但支出结构将由投资为主转向福利、教育支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规模要小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支出规模;政府以经济手段干预经济活动时,较之以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干预,财政支出规模要大。(2)政治因素。这体现在政局是否稳定和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当一国政局不稳定出现内乱或外部冲突等突出事件时,财政支出规模一般会扩大;如果一国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也常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便大;而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公众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等,也会扩大财政支出。总之,财政支出规模不是受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2.简述瓦格纳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瓦格纳曾致力于研究公共支出占GNP比例的原因,他在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和当时的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状况之后,认为“不同国家及时代比较,进步国家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活动呈现有规律的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既系外延的又系内含的。即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提出新任务的同时,有的职能也在进一步扩大。他的研究成果被人们称为“瓦格纳法则”。可表述为:随着人均GNP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NP的比率相应提高。瓦格纳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率)上升趋势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一财政支出比率提高。3.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罗斯托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的成长需经历五个阶段:①传统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在经历这五个阶段后,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生活高质量阶段。实际收入的增长逐渐失去魅力。马斯格雷夫认为,在经济发展经历传统阶段后,依公共支出增长变化可将经济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②在经济发展的中期,私人部门的资本积累较为雄厚,各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③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与之配套,而且政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还会增加,导致公共消费支出的增长趋势。4、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差异(1)对生产、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就业起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起直接影响,对生产、就业起间接影响。(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一样购买性支出对政府预算是硬约束,而转移性支出是软约束。(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预算是硬约束,而转移性支出是软约束。三、名词解释1、社会消费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随着经济发展,财政还必须保证各项消费性支出的相应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特点:①提供纯公共产品;②消费性,支出的结果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补偿和增值;③低收入弹性。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帮助。中国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3、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财政投融资也称“政策性金融”。四、简答题1、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到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财政学基本观点之一。经济影响财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价格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实际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研究的深化。(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3)、价格: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②现行税制因素;③产品比价关系变动2、财政投融资的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结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三、名词解释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2、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税收中性不代表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化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税收必须在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其调控经济作用。3、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三、简答题1、简述税收的“三性”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税收的强制性,就是凭借政治权力的依法征税,无偿性就是无直接回归性,规定性就是征税对象、征收比例等都是事先通过法律规定了的。无偿性是税收的第一性,是税收“三性”最基本方面,而要做到无偿地征收,就必须以强制性做保证,强制性是体现在法律法令和制度上,税收的强制性也就体现了税收的规定性。总之,税收的“三性”即各具内容,又相互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是这个统一体,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税收。2、简述“拉弗曲线”及其意义。“拉弗曲线”,以纵轴表示税收,横轴表示所得税率,当所得税率超过曲线顶峰进入右侧斜线区即禁区以后,所得税率的刺激作用就要受到损害。拉弗认为,政府的税收收入乃是插入企业收入中的一个“楔子”,一般说来,所得税率越低,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越高,利润率越大。但是,税率不能等于零,因为一定的税收又是政府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的。“拉弗曲线”想通过税收与所得税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说明:所得税率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可以获取最高数额的税收,超过这一点即提高税率,税收反而会下降;任何一定数额的税收总额既可以通过一个高税率来征得,也可以通过一个低税率来征得;在达到最适度的税率之前,提高税率可以增加税收,这个区域称为“可行区”;超‘过这一点,税收绝对额趋于减少,即属于“禁区”。拉弗曲线的参考意义就在于: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同样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②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佳结合,即最佳税收负担水平,在理论上讲是可能存在的。3、简述宏观税率的一般发展趋势。宏观税率是一个衡量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即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通过对宏观税率进行国际横向比较,运用某种标准分组得出的平均值,可以分析研究宏观税率的一般趋势。具体说,宏观税率具有以下发展趋势:(1)宏观税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调度相关。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宏观税率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升高而依次递升,但升幅却是递减的。(2)从各类国家的纵向对比看,宏观税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以中等收入国家上升幅度较大。(3)人均收入大体相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宏观税率呈现很大的差异。总之,宏观税率的一般趋势不能说明各国的特殊情况,运用宏观税率,不能脱离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也不能脱离一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4、简述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税比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三、简答题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1)特点一是课征普遍,其课税对象是商品和劳务;二是以商品、劳务的销售额或者营业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劳务的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三是与价格联系密切;四是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在销售环节征收,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五是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盈利水平无关,又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2)功能一是保证财政收入功能。商品课税不仅税源广泛,具有普遍征收的特征,而且以应税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具有征收的及时性稳定性。二是调节经济功能。商品税与价格配合调节生产和消费、调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试述我国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我国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整体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证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改革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流转税制改革。全面开征增值税,并推行规范化的计征管理办法;在工业生产领域全面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了十一类消费品开征消费税,和增值税配合,起着双层调节作用;取消工商统一税。(2)所得税制改革。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统一个人所得税,对内外籍公民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3)其他税种改革。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取消盐税,并入资源税;开征土地使用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调整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将屠宰税、筵席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
本文标题:财政学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