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2)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3)学科性质: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④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系统自然观: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2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④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2)人工自然观①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②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③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3)生态自然观①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②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5.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自然界作为一个自组织的物质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自然界必须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开放的自然界才有成为自组织的潜力,封闭的系统无法实现自组织化的过程。其次,自然界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无法实现自组织化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才能实现自组织化的演变。因为,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瓦解了系统原有的结构和状态,并且引入外界环境中的负熵流,促使系统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由低序走向高序。再次,自然界必须存在涨落。涨落是对自然界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在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并且是随机的。涨落通常在远离平衡状态的临界点附近,成为打破原有系统、成就新系统的诱因。因此,普利高津提出:“涨落决定全局。”3再次,自然界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系统的内部要素呈现形成相互作用的耦合状态,进而导致系统呈现出整体功能。同时,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产生反馈作用,在反馈作用的影响下,系统的涨落瞬间被放大,使系统偏离原有的稳定状态,并在一定条件下达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律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自组织律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自组织的物质系统,它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下,借助偏离稳定状态的涨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反馈,促使自然界自发、主动的改变原有状态,迈向更加有序、高级的自组织系统。第二章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去年考的)(1)必要性:①恩格斯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为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和脑都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规律。”②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就业问题、粮食短缺和转基因食品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城市的恶性膨胀问题,等等。(2)可能性:①认识上的可能性:人类有能力找到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原因,现在仍在寻找之中。②主观上的可能性: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的认识自然界的能动性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③客观上的可能性:从自然界角度来看,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3.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去年考的)(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再加上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使我国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③深刻的环境危机4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通过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三方面的压力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2)实践:第三章2.科学的本质和特征?本质:(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2)科学是一种文化(3)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理论和方法的辩证统一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实证性是自然科学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客观实证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志,科学与常识、宗教、巫术以及伪科学划清了界限。(2)理论性和系统性:理论化和系统化是科学的根本特征,科学的理论性使其与常识相区别。(3)探索性和创新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基本任务和一大特征。(4)主体间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能够被不同主体的实验所检验和证实。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本质: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这种理解体现了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它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2)主观性与客观性: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动态性:技术的动态性表现在技术是一个不断由潜在到现实的实现过程。3.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1)必要性: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否则,割裂二者,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或注重一方面压抑另一方面,必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带来全球性的大灾难。可以说,二者的有力结合是促使人类文明向着健康化、合理化方向迈进的动力源泉。(2)实现途径: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将人们从物质匮乏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也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科学5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意味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②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只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单向度社会”纳入平衡发展的轨道,人们才有可能在合理社会制度的规范和指引下,充分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具体措施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将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本国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加以引导,完善监督机构,并以严格的行政执法为强制性保障,严厉打击和控制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带有强制性的意味,但这至少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方法。③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教育方式和教育资金投入,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相对立,这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背离的重要因素。在已经意识到学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努力调整学科配置,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人的精神完善的需要。教育课程不应仅仅被当作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该被当成发展学生对伦理道德、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手段。此外,在加大人文学科的教育份额的同时要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人文学科缔造较好的学习条件。最后,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素质教育。4.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①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②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5.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指科学性质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6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第四章2.波普尔的伪证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1)基本观点:波普尔伪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勾画了一幅科学知识在矛盾斗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