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讲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痛为输”
《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痛为输”》以痛为输”,一般针灸书籍多认为是“阿是穴”。如,在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以痛为输’,在痛处取穴。即所谓天应穴、阿是穴”。“阿是穴”,最早出现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一文:“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穴位,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之为“不定穴”。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称此类穴为“天应穴”。现今针灸教科书将阿是穴列为输穴的三大类别之一,即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不问孔穴”的阿是穴及“以痛为输”的经筋取穴均不在经穴以内,这是其共同点。但仔细推敲“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之阿是穴并非经筋病的取穴之“以痛为输”。“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显然是依据病人的主诉,即根据病人所诉疼痛之处取穴,而“以痛为输”并非一定是在病人主诉的疼痛部位取穴。其理由后面详细讨论,至于背输穴的取穴方法,《灵枢背输第五十一》讲得非常明白:“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这里是指按压背输穴后病人疼痛减轻,而不是按压背输穴处有压痛。与阿是穴及经筋病“以痛为输”的检查方法完全不同。言“以痛为输”并非一定是在病人主诉的疼痛部位取穴。这是我对经筋病诊断治疗取穴的理解,先看看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的解释。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张景岳《类经》:“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读了这些阐述,还是让人难以明白。“以痛为输”具体应该取哪里?到底是主诉痛处‘主诉痛处的压痛点,还是别的压痛处?我们回到内经的原文来分析吧!《灵枢·经筋第十三》中对十二经筋的论述,其顺序均为经筋循行-病候-治则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及跟踵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及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这个顺序并不简单,先说明经筋的循行,据此定位经筋病,次论病候才有依据。最后再引出治则,恰恰是这个顺序能让我们准确理解“以痛为输”!首先,经筋循行为我们定位经筋病提供了有力的线索,经筋病必发生在本经筋的循行部位,一条经筋病的病候不可能出现在其他部位。查经筋病灶也一定是在本条经筋循行的部位上查寻。其次,经筋病候中不一定有“痛”。如,足太阳经筋“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足少阳经筋“其病小趾次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等。如果“以痛为输”之“痛”是指患者疼痛部位的话,那么,对于这些没有“痛”的经筋病该取“输”何处呢?所以,“以痛为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在经筋循行部位去仔细查找压痛点,“以压痛为输”!“以痛为输”,就是“以在经筋循行部位的压痛为输”在此基础上进行“燔针劫刺”,针刺时和针刺治疗后“以知为数”这就是我理解的“以痛为输”,反复实证于临床,疗效非凡!归纳一下我所理解的“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确定患者是经筋病后,根据患者主诉确定病变经筋,在此经筋循行部位仔细查找压痛点,并“以此压痛为输”,把烧过的温度合适的相关针具刺入此输穴一定深度,得针感后进行快速提插后随即出针,出针后患者症状应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症状完全消失。
本文标题:第四讲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痛为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4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