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一二节(新2007917)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的定义: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各级构造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在成因和体系上相互联系,低级的构造地貌从属于高一级的构造地貌,构成有规律的构造地貌体系。从属的含义:1.形态:低级构造地貌叠置在高级构造地貌之上.2.构造体系:低级构造是高级构造的次一级构造3.发育:低级构造地貌的发育受高级构造地貌的控制.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二、大陆与海洋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一.地球的形状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二、大陆与海洋(一)特征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地球表面积分配(850m)(-3800m)面积:14892万km2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108万km2占地球表面积的70.8%1.洋底(1).洋底的概况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2)洋底的厚度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度只有7.3公里。(3)洋底的结构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2.陆地(1)陆地的概况陆地面积1.49*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29%,平均海拔850m。(2)陆壳的厚度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km。上海31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3)陆地的结构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3.大陆边缘(1).大陆边缘概况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海底,面积8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2).大陆边缘的厚度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3).大陆边缘的结构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铝层.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密切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1.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普拉特模式(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艾里模式普拉特+艾里=地壳均衡理论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2.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说该学说应用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了大陆及大洋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如现代各大洋中存在的海底高原,即为沉没时的陆块。如果二板块互相靠拢时,海洋则逐渐收缩,如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西部,缩小至现代的地中海。最后,当二板块发生碰撞时,海洋则消失,变为新大陆,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东部,变为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大陆。由此可见,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是大陆与大洋生成、发展或消亡的主要力量。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一)特点1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3)洋脊裂谷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全球活动构造地貌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地貌带2相对稳定区及其特点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区。其中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在稳定区之间穿插一些中生代或古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山地。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较小,新生代岩层变形错位不强、很少有火山与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二).成因洋底扩张板块漂移板块碰撞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外力作用一方面直接破坏构造地貌,另一方面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又受到构造运动的制约。这表现在:第一,是发生侵蚀作用,还是堆积作用取决于新构造垂直运动的方向.第二,外力作用的速度和强度与新构造运动的强弱成正比。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一).大洋中脊(洋脊)洋脊是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达8万Km。洋脊高2000—3000m,宽1000—2000km。洋脊顶部是洋脊裂谷,洋脊裂谷被转换断层切割.洋中脊洋脊裂谷是沿洋脊裂谷轴部延伸的巨大断裂谷。其特点是沿着洋脊裂谷是浅源地震带和高热流值带。转换断层是由于海底扩张致使沿着断裂的水平位移转换了性质,所以叫转换断层。大西洋洋底地貌(二).大洋盆地1.大洋盆地的位置.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2.大洋盆地的特点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大洋盆地(1).海岭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按成因类型划分,海岭可分为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第一,火山海岭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联的海底山脉,最著名的火山海岭是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火山海岭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第二,断裂海岭断裂海岭是指一些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第三,陆壳海台陆壳海台是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台状高地。2.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深海沉积层厚度小。.(1)定义: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狭长的深海凹地。海沟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深8—10km,最深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的外侧斜坡。(2)分布: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3.海沟海沟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稳定的大陆边缘A:拱起阶段B:大陆裂谷阶段C:大洋盆地阶段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2.构造特征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中地,这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边缘山脉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东亚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根据地壳性质及其所处的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陆缘弧陆地与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是典型的陆壳性质,并沉积了陆源碎屑物,形成浅海大陆架。如我国的东海与日本琉球之间的大陆边缘。第二,边缘弧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第三,洋内弧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
本文标题: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一二节(新20079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