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第十章社会互动课程名称:社会学授课导师:毕天云职称:教授2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2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十章社会互动授课方式重点精讲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与知识。2.熟悉社会互动的社会学理论。3.了解集体行为的典型形式与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2.社会互动的理论参考资料:1.伊恩·罗伯逊著,1991,《社会学》(下),商务印书馆出版。2.《社会心理学》编写组,1995,《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3.[英]A·肯顿著,2001,《行为互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潘天群著,2004,《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要素三、社会互动的维度四、社会互动的情境五、社会互动的过程六、社会互动的类型七、社会互动的功能1学时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二、角色理论三、参照群体理论四、戏剧理论五、社会交换论六、本土方法论1学时第三节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特征二、集体行为的理论三、集体行为的典型形式1学时3第十章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社会互动是社会运行的动态表现之一,是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形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途径。古典社会学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的形式的科学,他的社会学理论被称为“形式社会学”。马克思也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本章介绍社会学中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集体行为的有关问题。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互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即发生相互交往。个人的行为引起他人的行为反应(如向他人借钱,别人作出借与不借的决策),他人的期待和行为又引起个人的行为反应(如上课时间别的同学约你去上网,你要作出反应)。总之,任何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体(个人或群体)之间,单独的社会主体(如离群索居的人)就无所谓社会互动。(主体)第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社会主体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例如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之间就没有互动,社会聚合体之间也较少发生社会互动。(相互依赖)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认识和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很多,如信件、电话、邮件、名片、身体语言等。(信息传播)第四,社会互动包括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社会互动并非一定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借助各种手段和中介工具,也能够进行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第五,社会互动具有情境性。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拥抱这一行为,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就有不同的文化意义;鼓掌行为既可能是喝正彩,也可能是喝倒彩;握手既可能是见面问好,也可能是分手再见;等等。第六,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于社会环境。第七,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4二、社会互动的要素社会互动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行动(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大家都曾经分析过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包括下列五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一)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也称为行动者,是社会互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没有行动者,就无所谓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甚至是民族、阶级或国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参与互动的各方是互为主客体的。例如:打电话回话给甲乙甲(主体)(客体、主体)(客体)(二)互动需求需求是社会互动的动力源,没有需求,就没有互动。在社会互动中,需求是行动者处于某种缺乏状态而出现的一种择取倾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需求,即把互动视为达到某种功利性、实利性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如战争中敌对双方之间的血腥屠杀。另一类是非工具性需求。如表意性需求:意在满足情感需求的行为,生活中人们在喜悦或悲伤时总会依偎在亲人身旁倾吐衷肠。伦理性和宗教性需求。(三)互动手段手段是互动者为达到互动目标、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借助的工具。社会互动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和完成,由于目的或目标的不同,互动手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手段主要有三种:(1)行为。如小孩要得到父母的糖果,可能采取听话或哭闹的行为;为达到某种正常途径不能实现的目的而请客送礼;恋人之间为增进了解和情感而看电影、散步、提开水、洗衣服或旅游等等。(2)物质性工具。如战争中的武器、打架斗殴中的棍棒或刀具。(3)符号。符号是社会互动中的表意性工具,互动双方借助各种符号传递和接收信息。符号可以是有声的语言、无声的言语、身体语言或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产品(玫瑰、红豆、戒指等)。(四)互动规则社会互动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互动规则是互动者遵循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使互动的各方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互动规则可以是成文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政策等),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如风俗习惯、道德等),有时可能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观念。事实上,社会互动也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必须遵守相应的角色规范。如竞争有竞争的规则,战争也要遵守相应的国际公约。(五)互动环境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正是环境的存在才使社会互动具有情境性。互动环境是指互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面临和遇到的有利或不利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社会互动起着制约作用,影响互5动者的目标和手段选择,甚至决定着社会互动的具体形态。环境不同,社会互动的目标和手段也就不同,社会互动的具体形态也就不一致,甚至迥然相异。例如:在战争中,自然环境影响具体的战术选择,阵地战还是游击战;恋人之间的行为在白天和夜晚也不尽相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三斗”理论使整个社会充满“火药味”,冲突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互动方式;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的恋爱、婚姻被政治气氛所笼罩和侵袭。社会互动正是由上述五个要素构成的行动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社会互动系统。如果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社会互动就无法完成;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三、社会互动的维度社会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行动系统,我们可以对它的形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包括:(1)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程度如何?(3)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不同的方向在互动模式和互动结果上大不相同。(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性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或测量互动的深度。一般来说,如果在利益上事关重大、情感上涉入很深、时间上持续较久、规范上较为复杂,则是深层互动,反之则是表层或浅层互动。(三)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的社会互动范围有限,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如工作、生活、学习),如学术会议只讨论某个问题,教学主要限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互动者之间遵从的可能是“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原则。有的社会互动范围较为广泛,互动者之间可能是无话不谈的“知音”,这种互动一般存在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四)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频率,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次数的多少。互动频率高,交往的次数就多;互动频率低,交往的次数就少。互动频度与互动双方关系的好坏和深浅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关系。(五)强度强度反映社会互动中感情投入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有时人们之间是心平气和地交往(和风细雨),有时是情绪冲动的行为(暴跳如雷)。6四、社会互动的情境社会互动具有情境性,不同情境下的社会互动具有差异性。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互动双方认清情境,避免“不合适宜”的语言与行动。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三个方面:(一)规模情境1.二人关系2.三人关系3.多人关系(二)目的情境1.熟悉情境2.工作情境3.社交情境(三)关系情境1.情感关系2.工具关系3.混合性关系(四)空间情境1.自然空间2.社会空间五、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三阶段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R.Bales)于20世纪40至50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认为小群体互动涉及取向问题、评价问题、控制问题、决定问题、紧张问题、和整合问题等六项功能性问题,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即确认互动情境。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与选择问题,即如何对待。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做些什么。(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目标。此时,双方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冲突一方或双方会部分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一般而言,社会互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互动起点——互动过程——互动终点。7六、社会互动的类型(一)社会合作(socialcooperation)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自觉不自觉地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社会互动过程。1.社会合作的基础合作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物质和能力基础。①合作必须有心理基础。心理基础集中体现为参与合作的各方必须对合作事项具有共同的认识和态度,达到心理一致。(1)共同的兴趣。“有缘千里来相会”,这里的“缘”就是共同的兴趣,兴趣不一致,就不可能在一起合作。(2)共同的认识。合作者对合作事项的性质、目标和意义具有共同的理解,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达到合作的目标。(3)相互信任。合作者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即相信别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努力,然后齐心协力,合作才能有效。如果互相猜疑,甚至同床异梦,则断无有效的合作可言。②合作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包括一定的经济条件、时间和空间。经济条件是完成合作任务的物质保证,时间是进行合作的重要保证,空间是指合作的场所。③合作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合作者必须懂得该项业务,会做这种工作;有能力参与其中,才能与人合作。如进行一项科学研究的合作,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不能胜任相应的合作任务,那么,合作必然失败。2.合作的基本形式①正式合作(formalcooperation)。正式合作是指参与者承担着带有契约性质的权利和义务的合作形式。正式合作通常发生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之间。可以分为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直接合作是合作者直接配合,其特点是合作者直接接触、相互认识,不需要中间环节;如球队队员参加一场球赛,几个人共同完成一项科研项目。间接合作的特点是合作者不需要直接接触,也不必相互认识,但其行为的结果是相互配合,最后达到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如在飞机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厂家之间各自生产不同的飞机零件,最后组装为一架成品飞机。②非正式合作(informalcooperation)。非正式合作是指发生在初级群体中的互助行为,它一般不带有契
本文标题:第十章社会互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