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使用时间:2013、9班级:小组:姓名:评价:-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编写人:张德静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依据预习案中知识和问题导引边思考问题边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2.体会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本课的知识树;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填写在【我的疑问】处,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认真限时完成【预习自测】。3.自主思考探究案中问题,找出答题思路和方法,列出答题要点。【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提高图片提取信息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3.激情投入,体会古代中国辉煌的政治文明。预习案(课前完成,20分钟)知识导引问题导引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政治而无制约。3、弊端:皇权具有性和性,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4、影响:(1)历代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1、斗争原因: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相”既是皇帝的助手,又是君权的分割者。)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1)西汉:①背景:汉初继承,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②措施:频繁更换,使相权受到打击;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与“外朝”相对应。“中朝”又称“”,由构成,具有决策权;“外朝”由以、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构成,具有执行权。(2)唐代:三省六部制1.列举并记忆汉至元君权与相权斗争的史实。①主要措施:唐代中央设、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设,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②评价:(3)宋代:措施:①设置,其长官简称“”,职务相当于宰相。②增设“”作为副宰相以分散相权。③设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评价:3、斗争目的:(1)防范擅权。(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效率。(3)弥补繁多而宰相不足的缺陷。4、斗争结果(演变趋势):不断削弱,不断加强。(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立及演变(1)秦代:中央——;地方——监御史。(已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中央: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更为严密)(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职权进一步扩大)(4)宋代: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积极:消极:(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五)行省制度1、郡县制的演变:(秦汉)郡县两级(唐)道、、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2、行省的设置:(1)创建时间:(2)主要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省)。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3)与中央的关系:3.列举汉、唐、宋统治者关于地方管理的措施及效果4.列举中国古代有关的监察制度,指出哪些是针对中央的、哪些是针对地方的?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使用时间:2013、9班级:小组:姓名:评价:-2-①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需呈报,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②中央的机构监督行省官员。③中央采取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4)重大意义: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有利于加强。③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作探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联系与区别?【知识树】【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带★题C层可不做。)1.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按唐制,中男(16-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锝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最终此议没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3.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原因是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4.《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0.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我的疑问】探究案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历史作用有哪些?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央政府县令郡守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使用时间:2013、9班级:小组:姓名:评价:-3-(2)图2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延伸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1.血缘纽带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2.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3.逐步向集权过渡。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二).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三).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四).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五).总体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科举制)监察、谏议制度)训练案1、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封驳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3.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C.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D.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4.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5.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6、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A.按军功选官B.按门第选官C.科举考试选官D.按品德选官
本文标题: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4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