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精髓和最新理论成果。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精髓:实事求是。(2)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提出答:(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历史条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答:(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指导意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锅中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5.党的思想路线及其关系和地位答(1)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6.实事求是答: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务内部联系及其规律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按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8.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答:实践创新是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理论创新的发展蕴于其中。因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不断从群众中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不断到群众中去;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9.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1)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0.各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答: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带有两面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1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答:“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法答: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5.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答:(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16.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和条件答:标志和条件: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7.社会主义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答:依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19.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第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第二: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2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答:科学技术。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答:(1)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2.“三步走”发展战略答: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宗旨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24.社会主义改革答: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5.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答: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标志事件,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6.邓小平讲社会主义原则答: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1985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以是发展生产力,二师实现共同富裕。2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28.四项基本原则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答:(1)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作用:在于保护、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9.对外开放答: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30.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特征答: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3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3.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答:公有资产是由国家支撑,具有权威,资金雄厚、规模庞大、全国公有资产可相互沟通相互援助,有颇强竞争力,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同时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故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明显优势。34.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长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2)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3)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6.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答:实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7.我国的国体、政体及基本政治制度答: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答:人民当家做主。40.政治体制及评价标准答:(1)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变小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何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2)评价标准: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团结;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答: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答: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及“两为”方向答:(1)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2)“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4.哲学社会科学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答: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5.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答: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2)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6.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民生)47.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关健答: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48.解决就业问题的方针答: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正,多渠道扩大就业。49.“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内容答:(1)理论依据:第一,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2)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