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研员工作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始终缠绕着我。为什么学生们对语文不感兴趣,为什么语文教学的现状总是改变不了,为什么教师的种种努力到了学生那里总是白费。为什么有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总是难以弄明白——是真的难以弄明白呢,还是学生们压根就不想弄明白。我总觉得高中语文的很多问题让人颇难琢磨,有时候付出越多,越是让人心酸。一般人对语文固有的那份期待,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落差是那么的大。也有学生读语文爱语文的,但这些学生中的多数是由于感动于语文教师的那样一份执着,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对语文的付出真的能回报多少教益,这就让语文蒙上一层悲壮的色彩。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拿着新的课本,却根本无法依据这个新的课本建构新的课堂。学生依然,教师依然,课堂依然,按照这样改下去,将来的考试也依然,将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依然,那么,这么一场轰轰烈烈新的课改,改变语文教学的一个这么好的历史机遇,就这样流逝吗?而且,由于新课改的有些理念倡导缺乏务实的精神,导致有些教师花费在无效学习上的时间更多了,钻研学问,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上的时间更少了。到处开教研会,到处上示范课,人人学会一点搞花架子的招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多数所谓的教学研究成果,都是一些不以具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空中楼阁,省市优质课年轻化、倩女化,优秀研究成果口号化,课程改革演化成一场不讲底蕴、没有学生的躁动。我认为,教学应该是务实的东西,一个真正有成就的教师,应该以展示他的学生为起点,然后学习他在教学上的做法与风范。现在这股风气,只是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高度职业化而不是事业化。如果说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那么,现在正有一股形式主义的教风在漫延,而且这股风正在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以正统的身份在统摄着教育大局。我因此而感到十分的不安,于是也谈一谈自己的课程理想。这篇文章我准备分以下几个部分一块一块的谈下去,不管我的理想在专家们的眼里有没有讨论的价值,都将一块一块的写下去,直到完成全文。第一块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不管把我写的这个东西叫做课程目标是否确切,我只想从我的这个目标,去反观初中语文、小学语文的任务体系,建构起三个层级的语文学科体系。至于大学语文,那只是对大学生语文素养不足的一种补充,不在体系之例。我理想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主动贴近人们对语文的最初期待的。第二块是我理想的教材。教材是课程的基础,也是课程的决定性的因素。新中国数十年来,语文教材不断变更,最终只体现在选文上的变化,而结构教材的2思维方式却丝毫没有变化,教材还是那样的教材。我以为这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思考语文的课程属性而急于编写教材的结果。一旦教材出来之后,我们便又基于这本教材去讨论课程,所以才导致我们许多人的研究思维再一次不自觉的回归。高中语文课程如果不打破旧的教材窠臼,不做大的附合高中生人格需要和认知规律的改变,就无法贴近高中语文的课程本质。我的理想未必切合本质,如果能够作为一个粉碎旧教材的信号,给他人以思维上的启迪,也足以自慰。第三块是我理想的学业评价。评价是最技术性的事情,我承认在这方面知之甚少,但我知道,评价问题不解决,如果新课程是一间屋子,就好像这间屋子没有屋顶。而一间没有屋顶的屋子,哪怕根基再扎实,装璜再考究,也是不能称之为屋子的。所以我得知其难而上,再怎么不济也得把屋顶给盖上。第四块是我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想,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高中教师这个知识人群中让学生感到最有学问的一族。他有着极广的知识面,读过所有的名著,熟悉不可胜数的文学大师,有些还有这种那种的艺术爱好来完善他的风采。因为理想的师范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教师的教育风采教育。但眼下,不少的高中语文教师,其谈吐平实得那样的朴素,把古诗词修养,名人名言,名句名篇,警句格言,历史掌故,名家逸事,所有这些收集到肚子里的东西,埋藏得那样的深沉,以至于深得挖都难以挖出来。因为老师们太没时间读书了,太忙于教学事务了。不读书,难以营造斯文情境,以前接触的有点斯文味的东西,就离我们更远了。同时,文人的风采,文人的风骨也一样淡去。我们只有干巴巴的几个教学词汇,怎么能够影响学生从而学好语文呢。第五块是我理想的语文课堂。现在的语文教师,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学生能有问题问我呀,可走遍教室,突然醒悟: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呀!在语文课程彻底改变之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学生们热切盼望的解决问题的课堂。他们盼望着语文老师的到来,就像盼望着解救他们思维苦闷的救星一般。他们就像饥渴的禾苗一样,聆听着语文教师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样的课堂,你将可以听见知识吸入学生大脑的吱吱作响。一节没有求知欲望的课堂是教师与坚硬的脑壳作战的战场,而一节充满着求知渴望的课堂却有如春风化雨。求知欲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会发现,方法其实是不很重要的东西,不值得我们像现在一样,没完没了地去追求。以上五个部分,已经草草成文,但还有几块很觉得有写下去的必要,一是我理想的学生,一是我理想的师生关系,还有我理想的写作训练,我理想的对语文教师的管理等。要涉及的问题还很多,我将一个一个地想下去。3我理想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高中阶段,为什么要开设高中语文一课呢?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吗?那么,在现行教材中,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可提取的识记知识与应用知识信息,都不是其教材编写的重点。要不,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了?近几年,对高中学生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呼声很高,许多学者认为,此为高中学生的一大欠缺:言不由衷,辞不达意。高中语文若能担当起这一使命,改变国民在表达上的缺失,诚然不错。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大多往这方面去努力。新课程在理念上积极倡导,要给学生表述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多讨论,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但现实与意愿的落差极大,学生们常常利用讨论的机会打趣,展示自我时畏缩的多,体验展示乐趣的少。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遭遇与所期望效果的逆效果。讨论是以知识贮备、理解力为前提的,我们把讨论看作是家庭妇女式拉家常,当然在课堂上起不了作用!再说,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我也以为不妥。比如油嘴滑舌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语文教师若以培养这种人为已任,那就太荒唐了。《红楼梦》里的丫环,个个口头表达能力超强,岂不人人都是语文大师!表达是以思想为前提的,是以知识修养为前提的,忽视了这个前提而去追求表达,是我们在认识上的无知。表达之美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但我们不了解这种美赖以存在的前提,不了解这种美实现的必然过程,而一厢情愿地去追求的时候,我们除却暴露自己的无知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结果呢。为了实现表达之美,许多专家付出心血,有人说,表达之美的前提是解决语感问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就这句看似常识性的话语里面也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为什么不强?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学生于语文,从小学到高中,少说也是十二三年的相知,熟读的篇目何止三百,照理,其语感能力是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技巧去实现的,为什么十几年的培养,教师们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其语感能力还是让我们担忧呢?再说,语感能力强,是否意味着其表达能力就强呢?许多人乐感很强,《促织》里面那只蟋蟀,能和着乐声起舞,它能作曲写歌吗?这里面是否是我们把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搞混了呢!在实现表达之美的许多必要条件中,语感是否是最重要的一项呢?即使语感是最重要的一项,也并不意味着语感是全4部的充分的条件。只抓语感就想实现表达之美,就像抓住一只船就想驶向远方一样。如果没有别的也同样重要的因素,这次航程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常识,我们知道,表达的最原始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相关项是思想;表达之美最重要的相关项是人的知识修养与精神气质,表达不过是它们的物质表象而已。我们看到了学生表达上的缺失,这是现象的直观的认识,但若是因为表达的缺失而就训练表达,这是否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而上学呢。口头表达若是不以思想内涵为依托,无异于胡说八道,即使表达得再溜,又有什么价值呢。书面表达,比如有些领导的工作报告,动辄数万字,不可谓不会表达,但满纸陈词滥调,几个人真有耐心看呢,如果真有人耐心去研究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别有用心。大师们的杰作,常常不是他们用心于表达,而是他们的思想内涵的自然流露。当代散文家杨朔太用心于表达,他的散文传世价值就很少有人认同。当我们把表达看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时候,其实已经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却只重视了他的嘴巴;我们忽视了手是人体的自然延伸,却只重视他握笔的那只手。语文教学日复一日地在错误目标的引领下,体验着无效教学的深刻痛苦。语文因为背离了思想内涵而日益苍白,写作与表达因为纯技术化而更加枯燥!我常常这样想,也不知是否有道理。我国的课程设置在高中阶段可以说是力求全面的。数理化语文外语,地理历史政治,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全面进入高中生课堂,教育行政对学校课程的检查,以课程有没有开全开足为标准。高中教育对人的培养可谓力求尽善尽美了。这里不讨论这么多课程的开设对人的后续发展的价值,我只想指出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设置了这么多的学科,真正该学的都涵盖了吗?有时候网眼太密,却恰恰容易漏掉大鱼。这条大鱼就是对人的知识修养与精神气质的培养。若从大处而言之,以上的课程都是知识,所有的知识都与提升人的修养与精神气质相关,这没有错;但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属他的民族的特定的人。他的精神气质必须以其民族性为前提。我们必得有一个学科,让它承载完善与提升民族人格这个使命。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民族性是最强的,也唯有语文能担当起这个任务,语文也必须担当起这个任务才成其为语文。但是,就先前的课程也好,现行的课程也好,我们并没有让语文担当此责。也没有让别的任何课程担当此责。教育忽视了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培养。我们应该把语文定义为一个民族的人学!语文应该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应该涵盖本民族的思想内涵。5在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突现民族性是参与世界交流的前提。也是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一席的唯一依据。因此,我把语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在以下三个层级:一是文学文化的知识;二是本民族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思维的后续发展服务;三是在此基础上的合乎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表达。对汉语缺乏语感能力的,我们称之为弱智或败类,那不是我们语文教育所能到达的地方。应该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极少数的万万不能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丧失了科学性,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我理想的教材我理想的高中语文教材,从编写体例上,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短文入选,长文存目;二是按文章类别结集。选文内容上,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文学文化精华。未获定评的,不是最好的不入选。古代文明要加大比重,外国的文章占四分之一。什么叫教材?教材就是精华!衡量一篇文章能否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有资格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化精华,否则它有什么资格进入教科书而让人高山仰止呢!再说,我们放弃那么多精华的东西不用,却用那些也许还是糟粕的东西,于学生的心灵有何裨益!苏教版较之人教版的一个更加明显的不足就是,其教材的选文更加随意了,随编者自身的阅读范围与情趣的意,所有文章的入选,看不出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这样的教材在结构上缺乏发展的后势,不具备自身完善的机制。这样的教材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格局。所以,苏教版的选文才不断的变,一个月前课本刚出来,一个月后有些选文就变了,再一个月后还不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教材合适吗?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是靠优秀文化的积淀成势,从而浸润蕴育我们的民族心灵的。改造一个民族,不是靠泯灭民族个性而实现,而是靠增进民族文化的纯粹性来发育的。我理想的教材是这样的:一部小说选本;一部散文选本;一部诗歌选本;一本精美小品文集。选本里面都不是删节的东西,入选的文章全文都要进去。根据长文存目的原则,提供给学生关于该文的最佳版本。学校图书馆必须具备该书该版本,供学生传阅。用教材引领学校建构大语文阅读框架。让语文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领域。6为什么要使用全文?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通读全文,才有可能把握脉动于其中的作者的心灵。许多
本文标题:我理想中的语文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2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