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第一节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3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35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p38(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38-39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p39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幼儿学习心理2.幼儿教学心理3.幼儿教师心理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2.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测量与描述2.预测与控制3.理解与说明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一)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p47区别:1.科学观察有目的性,主动对特定事物加以观察。日常观察大多没有目的性,表现为消极的接受种种现象。2.科学观察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全面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表现,用专业的知识判断、理解观察获得的结果。日常观察只限于短暂的“注视”,并以尝试或经验对所获接过进行分析和总结。3.科学观察依据研究任务需要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以便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日常观察则无需如此。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p48(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1.时间抽样观察法基本操作(1)时间单位分解(2)行为分类系统(3)记录表格的设计2.事件抽样观察法基本操作(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2)确定观察范围(3)记录表格的设计二、实验法p49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一)实验类型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1.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过程(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总结与评价阶段2.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三、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一)调查的类型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景法等。四、测量法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测验的类型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的自编测验问题自编测验在使用时其应用范围和结果可信度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一、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一)教师能力的含义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二)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数学领域:教育科研能力(三)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1.观察与领悟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教师人格的涵义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二)教师的人格特点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幼儿教师的角色(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p63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1.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2.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3.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二)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格兰布斯:“教育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转播者”角色吴康宁:社会代表者和同事芬斯特马赫和索尔:第一种执行者;第二种治疗者、辅助者;第三种解放者(三)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一、情绪劳动的界定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1)情绪以商品的形式(2)从内部来看(3)从外部来看(4)是否付出了心智努力二、教师的情绪劳动1.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一)幼儿园组织氛围(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三)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四)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四、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五、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1.保教工作负担过重2.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3.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二)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及成因p69(三)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p69--p70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一、师幼互动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一)师幼互动的类型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型师幼互动(二)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1)教育观念:卡根(2)教育水平:豪斯(3)反省能力:郝忆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三)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激1.应激及其过程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1)警觉阶段:引起机体的警觉反应和低水平的抵御,随后调动机体的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抵抗(2)抵抗阶段,通过改变适应的程度进行抵抗(3)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映无效而造成衰竭,并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奔溃。2.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1)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2)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3.幼儿教师应激对策(1)悦纳自己,善待自己(2)友善待人,乐观对事(3)自我放松,自我疏导(4)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二、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二)教师的情绪安全感(三)教师的职业态度(四)教师的教学风格(五)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四节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教师专业成长,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所有的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状态,有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概念隐含着对教师的三种基本看法:教师即专业人员;教师即发展中个体;教师即学习者和研究者。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弗勒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四个阶段模式: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的关注。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儿童阶段本尼尔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专家阶段。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一)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1.活动计划的差异2.活动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二)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1.训练新手2.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3.外部支持(1)合作教师:将新手教师安置到那些经验丰富而又肯于指导合作教师的班上,使新手教师得到支持、指导、和反馈。(2)指导教师:从理解角度,帮助新手教师把教学实践与各种扎实基础联系起来,形成关于教学的有效图式(三)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1.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监控能力教育的监控能力,指教师未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察、反馈、评价、反思和调节能力。2.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第三节学习的概述第一节学习的概念一、学习的含义(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1.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纳之为学习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二)人类的学习p83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地、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8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