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的教育。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农村有句俗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努力做了一些尝试,现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2-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一课时,运用这样一个片段: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觉?生:作者把武夷山写得太美了。师:是写得太美了吗?生: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几个武夷山美的词语或句子出来,齐读,感受。师:对,是武夷山的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可以说风景美如画,使我们没有去过武夷山的人,读完以后好像已经见到了。这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生:身临其境。师:对。你们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又用这么美的语言写了来,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生:表达了他热爱武夷山的感情。师:仅仅是热爱这武夷山吗?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一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觉得我们的祖国太美了。师:你们呢?生: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这里,通过片段设计6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热爱武夷山——热爱祖国——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3-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如:教学《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第一、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第二、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第三、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种子的力》(人教版第十二册)一文,这篇文章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能直接从语句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采取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然后紧紧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发掘句子的含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老师再因势利导,借小草和种子的力量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4-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坚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三、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创设情景。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使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例如在学习课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时,笔者尝试着将全班分做四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自行编“剧本”、各小组自选“导演”、自选“明星”演员,在课余进行排练,最后用两节课时间给各小组表演。在活动中,无论哪个环节,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通过表演课本剧,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等角色,认真表演了课文所描绘的“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他,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地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些情节,深刻领会到“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的可悲下场。善良的人呀,也不能太懦弱了”的寓意。使学生对文章印象更加深刻,感受到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改编、排练、演出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时代、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断加深认识与反复体验的过程。这种协调性很强的活动,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深切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获得了非常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习性。例如在进行《春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先认识了春笋的样子,然后由近及远地观察,体会-5-春笋在大好春光中,一齐争着向上生长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并且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说出了春天的其它景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春笋能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会不知不觉地以春笋娃娃为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高年级是德育理念养成阶段,除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习作讲评及新闻时事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德-6-育养成要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另外,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在人物分析中让人物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时代背景,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德育渗透;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等等。具体实施办法在这里笔者不再一一的赘述。总的来说,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逐渐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相统一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加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其次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度”,第三是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渗透到位而不越位,恰到好处。还有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既“育才”又“铸魂”的意识,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总是把“生命放进生命里”,关爱学生生命如同关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教师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这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与肤浅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在这里与各位行家交流,不免有点“班门弄斧”之嫌,诚望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利于共同进步提高,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7-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2013-2014第二学期姓名:石秋荣
本文标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9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