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对外汉语教育的误区选自瞭望文章
《瞭望》文章:对外汉语教育之困每年都有40余万件、200吨左右的汉语教材通过邮政系统由中国发往世界各地,但与《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相比,中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仍明显滞后文/易杳打破教材瓶颈制约汉语文化海外传播的另一主要瓶颈,是缺乏适用的教材和教学法。在欧洲,缺乏合适的汉语教材导致许多中文学校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质量低下。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说,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教材在法国并不太适用,以至于他不得不向法国教育部另外申请资金用于教材开发。瑞典汉学家罗多弼认为,汉语教学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语言教学有很大区别,没有适用的教材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瑞典来说,编写出更适合瑞典具体情况的教材,这个任务相当艰难,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同样的情况在德国也普遍存在:两百多所已开设了汉语课程的中小学,几年里教材换来换去,就是找不到一套适合的汉语教材。目前欧洲中文学校的教材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也有在当地自行编写的,可谓五花八门,极不统一。中国内地和台湾编写的汉语教材基本上针对中文学校,香港的教材则主要依照香港小学课本,其内容及课程设置不太适合海外的中文学校应用。少数国家由政府教育部门根据本国实际主持编写汉语教材,如荷兰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组织汉语教育工作者编写了一套从学前两年到小学六年级共8年的中文教材,其独特之处在于课文中加入了一些荷兰色彩。在教材多元化环境下,很多学校从学前班到小学、中学,教材换用了几套,由于标准不统一,内容不连贯,且字体繁简不同,给学生造成困惑。加上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汉语教学方法和经验,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产生事倍功半的挫折感。教材与教学法的问题同样困扰着美国的汉语教育。州立旧金山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克里斯蒂说,中国的教学材料解决不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问题。中美两国的文化和教育背景都不同,而从中国引进的汉语教师基本上用的是中国国内的传统教学方法,包括上课规则、考试方法、家庭作业,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都难以被接受,甚至会遭到抵制。尤其是中国教师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同时达到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美国大学,如果老师不受欢迎,学生就不选课;学生不选课,老师就无法开课。专家担心,不“适用”的教材、不“适地”的教学法,不仅使海外汉语教育不会取得好结果,而且还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有专家提出,当务之急是解决汉语教师、汉语教材供需失调问题,否则世界范围的汉语热有可能“热”得快,“冷”得也快。事实上,少数地方已逐渐失温。如何为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适用的汉语教材,以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并坚持学下去?大体上,所谓“适用”汉语教材的共同标准包括:一、内容鲜活、生动有趣、简明易学、大众化的新型汉语教材;二、文化含量较高,从中可以感知汉语的优美与生动,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三、注重教材的信息化,以便通过MP3、网络等手段进行学习。有专家提出,在教材使用方面,可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的经验,不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要求,而是帮助各国开发基于本国国情的教材;推出对不同的人群有针对性的通用教学大纲,由各国自行充实内容。对外语言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还可能打造成一个产业,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通过对外语言培训,英国每年为自己赚回了70亿英镑。目前全国有90多家出版社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每年都有40余万件、200吨左右的汉语教材通过邮政系统发往世界各地。但相对于《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等这些学习英语的经典教材,中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蓬勃兴起的汉语教学市场提出的要求。据了解,国内已有多家出版机构提出将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伙伴密切合作,以寻求全球营销渠道,尽快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而在一些专家看来,无论产业构想也好,文化推广目标也好,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能否尽快克服以往对外汉语教育的惯性影响,按照第二语言教学规律,针对不同对象编写出不同的对外汉语教材。走出教学误区有专家总结以往对外汉语教育之所以成效甚微,根本原因之一是,汉语教材及其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根据汉字特点进行。作为世界上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汉字是惟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字。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脱离汉字特点的汉语教育必然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导致汉语越学越难。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汉语之难,难在汉字。“听说读写”中的“写”,最是令人发怵,甚至有初学者谈“字”色变。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辨认、不易记忆、不易书写。许多人因而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而将“读写”弃之不学。久而久之,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大瓶颈。相关试验表明,书写错误或书写不准确、不熟悉,就难以做到读音正确,就难以建立文字的牢固记忆,也就很难从字意中领悟出更多的东西,最后也必然影响语言的应用。脱离汉字特点的汉语教育导致的另一后果是,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未能有效结合。众所周知,作为最基本、最深厚的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汉语除了其最基本的表达功用外,另一不可忽视的功用是神圣的记录工具。因而汉语实际上被分成两类:通常使用的口语或称“方言”和记录文献的“雅言”,即书面语言。“雅言”雅正平和,在正式场合使用,又是记录上古经典制度所使用的语言,因此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语的记录功能看,尤其是从汉字表意的特性看,“雅言”承载着更多的跨越时空与人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使命。据原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分析,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育基本上是循着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其特点是:不严格区分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按照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进行技能训练,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追求教学方法的惟一性,或主张听说法,或主张功能法,或主张结构功能法或功能—结构法。吕必松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更由于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汉字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与吕必松教授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方面,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他强烈地主张汉语教学再也不能走“以词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老路了。白乐桑有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处在“危机”中的评估,并非危言耸听。早在1998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上,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位学者,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对汉语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较全面、深刻的总结和研讨,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育应“突出汉字和汉语民族特点、摒弃印欧系语言的教学路子”。此后,在围绕国际汉语教学问题的各种研讨会上,都有专家主张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走拼音文字的老路,而应该“以字为本位”。实际上,“以汉字为本位”、“先识字后读书”历来是中国传统汉语教学的基本法则。据有关专家考证,即使在书面语和口语相分离的两千年中,各朝各代也都把识字即扫盲作为一项国策,基础汉语教材就是押韵上口的常用字识字课文,如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救篇》、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从宋代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成为互相配套的识字教材,既能从中学到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学到许多中华文化知识,因而被视作代代相传的语言兼文字教学的经典。据记载,盛唐之后,来华的外国留学生日增,上述经典亦是他们必读的识字课文。这些经典最初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后来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华人居住区也广为流传。“三百千”的总字数为2720个,相当于现在所提倡的2500个常用字。可见,初学汉语者只要记住“三百千”中的汉字,基本上就能读懂很多初级读物。回归汉字:寻找突破口历史上,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形成“汉字文化圈”。至今,汉字依然是一些国家的官方文字之一。在韩国、日本,今天还分别存用1300多个汉字和1900多个汉字。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全面范围的“汉语热”首先在当年的汉字文化圈开始出现。有关韩国人积极学习汉字的新闻俯拾即是。韩国教育部现在规定:在韩国小学,汉字课已经成为准必修科目。虽然汉字并未列入正式科目,但大部分韩国学校都通过自由授课和早晨自习教学汉字。近年来,很多大学不仅专门开设了汉字课,而且每逢寒暑假,还开设汉字特别讲座。在韩国这新一波“汉语热”中,学前儿童学汉字的不断增加,其年龄越来越小。2004年以来,每年参加韩国语文会主办的“汉字能力考核”的学生超过百万,其中小学以下的儿童占60%以上。日本与中国渊源深厚,汉字早已融入其文化中,并一直被视作日本民族文化资产。2000年前汉字传入日本,中日同文时间曾长达500年之久,至今日本还存用1926个汉字。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规定了“常用汉字”与“当用汉字”,要孩童从小学开始学习汉字。在日本高中的汉语教学,更是在写作、听力、会话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政府举办的“汉字检测”,每年参加检测人数超过200万。除了实用需求,写汉字也是一种时尚。据称,日本有8000万部手机,其中2/3可传输汉字短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写短信而学习汉字。在美国,自从2006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将汉语列入美国“大学先修计划”(简称AP项目)后,汉语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AP项目是为了使优秀高中生得以选修预科课程,预科成绩不仅可作为申请大学资历的有效证明,并且可为多数美国大学认可算作大学学分。AP汉语项目将汉语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并明确提出汉语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不少美国年轻人士当初接触中文是因为那些“方块字”真有趣,虽然书写起来很是费劲,但却让人“愈学愈上瘾”。汉语是当今世界仍在广泛应用的最古老的语言,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独一无二。在海外学汉语的热潮中,全面地领悟和介绍中国文字的字意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有利于中华汉字全面、丰富、完整地走向世界。走出对外汉语教育的误区,加快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与实践课题,更是国家对外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瞭望》文章:汉语正成为“通用货币”“汉语热”首先表明汉语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人们之所以不愿学习汉语,除汉语实在难学外,主要原因是学汉语不能带来经济上的直接收益。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使得汉语成为一门绝对实用的语言,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技能。在亚洲国家,掌握汉语已经成为许多人推动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把他们的前途与中国的经济崛起挂钩的关键技能。在韩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第二外语由法语和日语改为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专业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操心就业问题的韩国学生成群结队地申请参加出国学汉语的计划。争相进入中国市场并站稳脚跟的韩国大企业,从几年前开始,招聘新人都要考汉字识别,有的还像中国企业招聘新人要考英语一样,把汉语水平作为录用标准之一。泰国被认为是新一波“汉语热”的中心之一。泰国政府已宣布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并计划在约20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在泰国北部与中国接壤地区,几十年来只有一座座寂静的村庄。由于迅速繁荣的中泰边境贸易,如今这些地区更像一个欣欣向荣的大都市,成了运送中国水果、手机和其他商品的中转站。迫切希望学习汉语的泰国商人很多,以致当地的语言学校人满为患。华文课程在泰国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办,连过去仅重视英文的教会学校也破例开了华文班,数以百计的华文语言中
本文标题:对外汉语教育的误区选自瞭望文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6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