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官网: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一、规划总则1.1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市六区范围,重点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宁波市中心城,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规划年限:2013-2020年。1.2地下空间的定义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08号令),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1.3规划目标结合轨道交通和重点地区建设,展开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系统和地下综合防灾系统的综合部署,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使用、依法管理,逐步实现城市新区及更新地区的立体化开发,建立系统化的地下空间网络体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市域范围地下空间开发人均实现5.5平方米,总量6000万平方米的总体规模,其中市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人均7.5平方米,开发总量4000万平方米。二、地下空间布局规划2.1总体布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两副四组团”的网络型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地下空间资源条件及地下空间需求,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以三江口核心区、东部新城核心区、鄞州新城核心区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核心区域,以城市公共中心为节点,“二核、五轴、多节点”的网络状地下空间规划发展结构。2.2地下空间管制地下空间禁建区: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及相关控制区、重要山体(除进行必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外,严禁破坏山体,进行开发建设)、各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的核心保护范围,在以上区域除进行必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或敷设市政管线外,原则上禁止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空间限建区:包括河湖水系、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各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的建设控制地带。地下空间适建区:包括除禁建区、限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适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域。地下空间储备区: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以外,适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域。2.3地下空间平面布局2.3.1地下空间功能划分在地下空间需求等级的基础上,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控制分区,将全市地下空间分为综合功能区、混合功能区和一般功能区三类功能区,针对三类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分区控制策略。2.3.2地下空间功能布局规划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公建功能区及主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混合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主城核心区、区级商业中心、区级公建功能区以及轨道交通枢官网:纽站点以外的其他站点周边地区。一般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一般性地区及外围地区。中心城地下空间平面功能分区及控制引导功能分区特征控制策略综合功能区功能综合,联系紧密的综合功能,表现为地下商业+地下停车+交通集散空间+其它+公共通道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强,体现为地下综合体建设的方式。1、首先满足公共空间需求,优先安排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公共通道等功能。2、强调功能综合,强调与地铁、交通枢纽以及与其他用地的地下空间的紧密联系。3、体现各种功能使用的综合效益,形成室内室外、地上地下一体的地下公共空间。4、综合功能区的开发以规划为先导,在政府引导下鼓励市场参与。混合功能区多功能混合,表现为地下商业+地下停车+交通集散+其他功能,地下空间功能联系紧密的地块可连通。1、首先满足公共空间需求,优先安排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公共通道等功能。2、主要发展为地面配套的地下停车、地下商业、交通集散等功能,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3、开发模式以地块内为主,应加强地块间公共步行空间的连通。一般功能区功能较单一,表现为简单的地下商业、地下停车,无强制性的连通要求。1、地下开发以配建功能、市政设施、人防设施为主,应控制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宜进行大型商业开发。2、开发模式以市场按照相关标准及规划要求各自进行建设。三、地下空间系统规划3.1地下公共空间系统3.1.1地下综合体注重地上地下功能的协调布局,合理引导地下空间的业态,引入小型电影院、画廊、小型文化展览馆等文化服务设施。开辟连续的地下街辅助解决地面交通问题。结合轨道交通站及大型公交枢纽进行方便换乘,实现人车分流并缓解中心区地面停车空间的不足。关注地下综合体的人性化设计。地下综合体空间环境设计应多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创造具有良好的方位感,轻巧而非沉闷的、开阔而非压抑的、明亮而非昏暗的地下空间环境。注重地下综合体的安全及防灾。地下商业空间内人员集中,可燃物多,方向感差,疏散困难,加之其相对封闭的特点,一旦火灾、爆炸等灾害发生,要比在地面上危险的多,因此在地下综合体设计和经营管理中应特别注重防灾及安全疏散问题。3.1.2地下商业街规划适宜合理的商业布局。无论是整体规划开发还是采取招标进驻方式,都需要对整个地下商业街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以详细的分析为基础,作出得当的商业布局,营造出活跃的商业氛围。增加地下商业街的通达性。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应当与现有的地下交通枢纽相连接,与交官网:通线网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开通通向地下商业街的交通站点出口,同时注意商业街与交通站点商业风格的搭配与协调。注重地下公共空间的营造。地下商业街的发展不能仅关注其商业功能,还应当营造适当的公共空间,提供休憩、观赏、聚会等功能。3.2地下交通系统3.2.1轨道交通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立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现代交通体系,同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轨道站点为重点进行地下空间开发,以形成紧凑的换乘空间,紧凑、合理的布设交通设施,以缩短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提高换乘效率。在客运枢纽地区设置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尽量集中布局,强化交通衔接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服务。充分利用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实现交通衔接设施的立体化模式,以人车分离为基本原则,实现地区的高度开发、高效利用。3.2.2地下公共停车场充分考虑公共停车实际情况,利用城市鼓励建设公共停车场的政策及规划,结合商业中心区、城市公共绿地、开敞空间等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地下公共停车场应超前规划,在城市外围地区轨道站点与周边P+R地下停车场实现连通,减少地面的绕行,在城市中心区应通过停车场之间的连通实现小范围区域内的停车资源共享。3.2.3地下车行隧道随着城市对地下资源的重视和利用,系统研究在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建设城市地下车行隧道网络的可行性。3.2.4地下人行通道落实“以人为本”规划概念,完善行人网络设施特别是地下人行过街设施,优化与提高步行交通环境及便利条件,解决行人过街问题,构造安全、连续、舒适的地下步行系统。3.3地下市政系统(略)3.4地下防灾(人防)系统(略)官网: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6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