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哈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历史科高一试卷
1哈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狂热的图腾崇拜B.农业为立国之本C.迷信落后的思想D.对商业的不重视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稳定性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租佃制D.雇募制4.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指()A.手工作坊主B.雇佣工人C.地主D.佃农5.图1——图3分别是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平面图,从城市布局上可看出其功能呈出的变化是()A.城市商业的发展B.中央集权的加强C.对外开放的扩大D.经济重心的南移6.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广东地区7.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新大陆的发现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蒸汽时代到来图1图2图328.“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这里的“竞争技巧”主要指()A.积极开展黑奴贸易B.造船技术和航运业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D.进行“海盗式劫掠”9.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工业革命兴起B.垄断组织产生C.海外殖民扩张D.民主制度确立10.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A.牛顿力学体系诞生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D.爱迪生发明的电灯11.《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解释是()A.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国政府倡导国货、奖励实业等政策的推动C.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扶植轻工业的举措12.图4是中国近代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请判断③是指()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14.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中共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召开了中共八大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5.“在我国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这表明()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目标已完成C.“大跃进”成效显著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图4316.“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以上是诗歌《两只巨手提江河》的内容,它最可能创作于()A.20世纪40年代末B.20世纪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末D.20世纪70年代末17.元旦献词一般是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或者在元旦社论时出现,是新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之一。以下关于中共中央“元旦献词”标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B.1967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建设上》C.1988年:《迎接改革开放第十年》D.2000年:《迎接新世纪的新曙光》18.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始了“农业集体化”D.形成了“斯大林模式”19.图5是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B.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以革命方式强行走社会主义道路20.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21.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D.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B.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C.推行重商主义D.强调垄断和竞争图5423.图6能够反映的经济现象主要是()A.资本家丧失企业控制权B.经营者革命的应运而生C.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D.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是()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A.珠海经济特区B.深圳经济特区C.闽南三角地区D.上海浦东新区2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建立经济特区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发展乡镇企业D.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7.“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这种情况源于()A.美国是战后世界超级大国B.“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8.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对此最有力的佐证是()A.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B.建立共同的关税同盟C.欧洲理事会的成立D.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29.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C.谈判协调已经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30.“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一个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控制了世界贸易组织B.发达国家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C.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不健全D.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65材料一我所看到的一切儿童团营地,小孩子都是漂亮的,营养很好(每天五餐),照料很好,可说是受优待的;他们都是快乐的。傍晚,工作做完后,就聚集在“文化公园”,……他们来这里锻炼身体,休息,娱乐或学习(因为这里也有教室、讲演厅、电影、图书馆等等)。到处都悬挂着斯大林的头像,人人嘴上都挂着他的名字,每一个人的讲话中都无可遗漏地颂扬他。在他们看来,在苏联以外尽是黑夜。除了几个无耻的资本家,一切的人都是在黑暗中挣扎的。需要量是那么大,顾客是那么多,以致以后好久仍将是求过于供,而且超过很多。人们仍没有满足需求。——【法】安德烈·纪德《访苏联归来》(1936年)材料二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亿美元。简单的家庭游戏——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却大受欢迎,这期间美国集邮者的数量从约200万人增加到900万人。桥牌也颇有进展。在郊区,人们待在家里,促进了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的复兴,刺激了木工、机械、养鸽子等业余爱好。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时事评论员关于慕尼黑危机、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陷落的观点。1932年——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在大萧条即将到来时,20个成年人中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为200万——300万。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摘自[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1929-1941》(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状况的差异。(1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苏社会生活差异的主要经济背景。(4分)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图76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材料四“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原因。(10分)(2)概括材料二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所反映出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4分)(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哈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BABAADCCBDBDCA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BBCCBBCDBBBDA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31.(20分)7(1)(16分)苏联人:儿童幸福快乐;集体活动多;人们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个人崇拜;社会封闭,对外国了解非常少;物资短缺;人们生活艰苦;美国人:个体或家庭为主的业余爱好活
本文标题:哈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历史科高一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4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