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提纲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具体表现为: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内战巩固了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帆船与汽船的较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克里木战争战败,激化了国内的矛盾。3.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的实质:是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对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失败。二、自上而下解放农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1.时间:1861年2.目的:巩固统治(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国力,避免人民革命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②农民解放时可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③农民归村社管理。5.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6.前提:保护地主利益7.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依据: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8.方式:自上而下三、近代化的沉重步伐——农奴制改革的影响1.进步性: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致使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拓展与引申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依据:使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使俄国社会转型,由封建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要从改善民生出发;改革要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一、美国内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矛盾(南方的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关税问题、原料问题、劳动力问题、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的焦点)2、直接原因: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理由: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二、经过:1、爆发:1861年2月,南方在里士满另立政府,于4月发动叛乱2、初期:由于南方早有准备,北方接连失败。3、转折:林肯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调动了人民群众和黑人革命热情,扭转了战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诸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解放。)4、结果: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三、影响:美国内战使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维护了美国的统一,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内战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依据: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四、林肯1、品德:刻苦学习,百折不挠,为人善良,做事谨慎坚定,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正义感。2、主要贡献:领导美国南北战争,使北方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五、启示:国家统一则强,分裂则弱,国家统一是每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利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拓展与引申:1、对比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意义:美国历史上有两次战争,分别是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第一次: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1775—1783年)第二次:南北战争废除了美国的黑人奴隶制。(1862—1865年)两次战争都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因而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2、对比美国内战与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美国内战是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平叛战争,是美国的内政。台湾问题与美国内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因此,中国政府有理由自己选择适当的方式反对台独,维护统一,决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加以干预和指责。(藏独、疆独也如此)第16课武士倡导的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一、根本原因: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幕府封建统治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外患:欧美列强入侵,民族矛盾加剧,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日本大门。2、倒幕运动:1858年—1868年,以武士为主的改革派掀起了一场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的倒幕运动,1868年,在伏见、鸟羽战役中,幕府军大败,幕府统治被推翻。二、明治维新1、改革时间:从1868年起。2、改革领导人:明治天皇和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目的:变法力强,富国强兵5、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⑤颁布宪法: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6、影响:积极: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消极: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的封建残余,走上了扩张道路,威胁亚洲的和平。三、拓展与引申1、19世纪中期的中日社会对比:社会性质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对外政策相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际处境相同:都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目的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相同:略领导不同:日本是掌握实权的天皇和武士阶层;中国是没有实权的维新派。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对比:性质相同:结果相同:领导相同:背景不同:内容不同: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条件(原因):①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②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进步。3、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最大特点。(电力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重大突破):①新能源的出现和利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灯、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电报、有线电话)(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电器产品制造业、航空业等)5、电力广泛应用的意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1)电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创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初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3)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6、爱迪生(美)是最有成就的发明家。发明: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7、交通领域:①卡尔·本茨(德)188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奔驰汽车)②亨利·福特(美)1913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流水线的作用:a.大幅度提高了汽车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b.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③莱特兄弟(美)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1903年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8、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弥补了交通领域中的不足。它们更加快捷,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飞机的发明还实现了人类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风貌和生产方式。汽车和飞机的生产和使用,还推动了钢铁、石油等新兴工业的产生,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从经济角度看:把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②从政治角度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③从文化角度看: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0、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简表项目人物主要成就电器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动力机奥托(德)1876年,研制出第一台新式的煤气内燃机卡尔·本茨(德)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交通运输福特(美)1913年,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莱特兄弟(美)1903年,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主要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一、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德国为主导1、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三个国家:德国、法国、俄国2、“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国:德国①1879年,德和奥匈帝国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针对俄国)。②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由德国控制的“三国同盟”。二、拼盘式的三国协约1、“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英国①1892年,俄法协约(是三国协约的雏形),应对德奥同盟②1904年,英法协约③1907年,英俄协约(标志三国协约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2、两大集团核心矛盾(当时世界的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焦点是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3、英国“光荣孤立”政策①含义:英国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②实行的原因:殖民地多;军事、经济实力强大。③放弃的原因:最主要是德美两国的崛起,同时认识到拥有盟友极其重要。4、列强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6、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7、后果(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8、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欧洲列强争夺重点)9、两大集团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示意图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②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普林西波虽是爱国的正义之举,但搞个人的行刺并不是良策,往往会造成历史性错误,我们应该反对个人恐怖主义手段,积极寻求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有效手段。②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的导火线,没有此事件一战也不可避免,因为一战爆发有它的根本原因即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二、经过1、爆发(开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2、交战双方:同盟国阵营(德、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4国)协约国阵营(英、法、俄、塞、意、罗马尼亚、日、中、美等29国)3、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4、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作战双方:法→德)特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作用: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5、一战新式武器:飞机、坦克(英国)、毒气(德国)、远程大炮6、结束:1918年11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盟国战败。三、影响和评价1、一战的后果(影响):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它时间长、范围广、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环境污染严重,是人类的一场浩劫。2、一战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性质外,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3、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发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是对人类社会犯下的罪行。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本文标题:北师大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6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