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作者:沈复作者简介•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浮生六记☆★初读课文★☆•Q1:你能熟读课文吗?•1.课文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wèi)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wèi)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háma),鞭数(shù)十,驱之别院。♠♤理解课文♤♠•Q2:你能理解课文吗?•第一步:理解词语•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唳(lì):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为:这里是被的意思。•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之:代词,它指虾蟆。驱:驱赶。•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项:颈,脖颈。♣♧理解课文♧♣•Q3: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翻译句子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拟私作群鹤舞于空中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故时有物外之趣。5、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6、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理解课文♧♣•你答对Q3了吗?•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2、拟私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鹤在空中飞舞•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4、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5、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6、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理解课文★☆•经过前三题,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答对Q4的。•Q4:理解全文•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wèi)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wèi)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háma),鞭数(shù)十,驱之别院☆★理解课文★☆•Q4:理解全文•译文•我回想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阳光,眼力可以清楚的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条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自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的鹤群,心中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成千上百只飞鹤;抬头看着它们,脖子都变得僵硬了。我又将蚊子关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的景观来看,果真像鹤群在云端鸣叫,为此我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花草草纵横交错的地方,蹲下身子,让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山丘,凹下去的部分当成山壑,我便想象在其中游玩,感到心情安适、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如推倒山压倒树地扑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等到定下神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童趣》的书后练习(作业)抢答游戏•游戏规则•先把全班同学分成每组6人,本题共有5组,每组6题,每组的Q1由第一位同学回答,每组的Q2由第二位同学回答,以此类推。答对得1分,答错扣1分,不答扣0.25分,别行抢答扣5分,一开始每组5分,看看哪组分高?(以上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游戏,第一组•开始了第一组Q1-Q5•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Q1:稚()藐()Q2:拟()•项为之强()唳()•Q1-Q2:Zhimiaojijiangli•Q3:怡然()土砾()Q4:壑()•庞然大物()Q5:癞虾蟆()•Q2-Q5:yilihepanglaihaima第一组:Q6第二组:Q1-Q4•二、填空。•《童趣》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本文选自《________》。•Q6:沈复Q3:文学家•Q1:三白Q4:浮生六记,闲情记趣•Q2:清第二组:Q4-Q6第三组:Q1•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Q4.能张目对日()•Q5.项为之强()•Q6.神游其中()•Q1.方出神()•Q4:张开•Q5:僵硬•Q6:精神•Q1:正第三组:Q2-Q6第四组:Q1-Q3•四、阅读。•(一)•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善,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________,________。•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________,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Q2.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Q3-Q6.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以丛草为林:(2)凹者为壑:•(3)兴正浓:(4)鞭数十:•Q1.翻译句子:•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Q2.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Q3.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第三组:Q2-Q6第四组:Q1-Q3•答案Q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拔山倒树而来Q3-Q6.(1)以:把(2)壑:壕沟(3)兴:兴致(4)鞭:鞭打Q1.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Q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将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Q3.此题答案不惟一,观察飞蚊、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第四组Q4-Q6第五组Q1-Q6•(二)•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睛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注:①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②盍:何不。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的跳动。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Q4-Q6.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盍仿而效之()A.giàB.héC.hè•(2)虫踯躅不受制()A.zhízhúB.zhìzhúC.zhíshǔ•(3)恐作俑罪过耳()A.yōngB.yòngC.yǒng•Q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词。•(1)案头瓶花不绝•Q2-Q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Q4-Q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3)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中可知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无意涉足官场。•()•第四组Q4-Q6第五组Q1-Q6•Q4-Q6.(1)B(2)A(3)CQ1.(1)绝:断(4)善:好•Q1-Q2.(1)虫子跳跃而不容易受控制,哪里能够模仿(画中的草虫之法)呢?(2)(虫子)有的抱着花梗,有的踩在叶子上,好像是活的一样。•Q3-Q6.(1)√(2)×(3)√抢答结束了你得了几分?☆★轻松一刻★☆童趣朗读2012年10月9日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童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