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姓名文婷学号011307202356指导老师田老师写作时间2009年8月联系方式139929914062目录一、初中语文现状1、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2、语文教学方式的问题3、语文实践性问题4、语文教师问题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3、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启发教学4、为师之道(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热爱学生,忠于职守三、儒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1、人文精神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2、审美教育3、“藏修息游”教育原则对语文实践的启示4、努力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内容摘要: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仍占有很大比例。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其积极因素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儒家的教育思想,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并初步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积极因素儒家教育思想Abstract:inmodernlanguageteachinginjuniorhighschool,Confucianismisstillalargeproportionofeducationalthinking.ConfucianeducationalthoughtisthethemeofthetraditionalChineseeducationalthoughto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inancientChinaplayedanimportantrole,apositivefactorintoday'slanguageteachingisstillofgreatvalue.ThispaperaimstoConfucianthinkingoneducation,tore-examinethejuniorhighschoollanguageteachingandtoexploretheproblemsofteachingtoexploretheConfucianeducationalthoughtintoday'slanguageteachinginspiration.Keywords:juniorhighschoollanguageeducationinthepositiveelementsofConfucianEducationalThought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思想也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两千多年的教育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现在,儒家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主体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积淀了许多精华,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课,面向的是基础教育,更应该吸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为改进语文教学,在理论方面和实践4领域,做了很大努力。学术上的探索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育的实践也获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有些地方可以说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乃至尖锐的批评,如《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这本书就对中小学语文提出了尖锐批评:相当部分青年人语言水平低,写作能力差,与传统文化之隔膜以及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的生疏都可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根源。『1』那么,当今语文教学中到底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呢?综合社会各界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批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虽然新世纪颁布的《课程标准》这一权威文件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规定,但争论却仍未平息,而且一直以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失之偏颇。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学而》)。①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人,无恶也”(《里仁》)。『3』孔子强调仁德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所以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竞争激烈,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挤压下,语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逐渐淡漠,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已使学生缺少了成长为人所需要的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缺乏敏感、缺乏爱心,冷5漠自私,毫无社会责任感,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缺乏做人的基本素质。逐渐成为鲁迅大师笔下的“看客”。很多人享受多于磨难,不思进取,怯于竞争。这样的表现和现代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种表现直接体现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上,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想“我为人人”,而要“人人为我”。(二)语文教学方式的问题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多年来,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对内容理性的分析,轻视了对语文内容整体的把握。虽然语文教育也要重视思维训练,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来讲,更要重视语感,而语感更多时候不是靠分析理解出来的,但人们都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而是把语文教学和科学分析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偏重智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1]。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可能会犯的毛病就是更多偏重于对字、词、句、段、章的结构和意义的讲解,离开了课文具体的言语材料,架空分析语文形式,而且会忽视学生对文章的诵读、感悟和欣赏,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感的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不到太大的提高。语文还成为了数学的复制品——也搞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题型训练,不读书不作文尽做题。每年中考前,学生都要做大量的专题训练卷和综合模拟试卷,从中摸出考试出题的一般规律和评分的一般标6准。可是最终学生在大量的题海战术的训练下,语文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长期以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发展,阅读、写作、说话等方面都存在水平低下的情况。这和语文教育单纯强调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忽视语感,忽视整体性有一定联系。比如说九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上去老师先讲解字、词,然后让学生背诵,做课后习题,基本上这些考试就够用了,最后才讲情境,一笔带过,而学生认为自己已背诵过,就不会重视情境,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讲学方式,使学生认为情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三)语文实践性问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很容易就忽视了实践性这一特点,如果单靠老师课堂的讲授,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中庸》里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笃行”也就是强调学习要把行动落到实处,按照现在的语文要求来讲就是多读、多写、多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很少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学生课外阅读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造成学生文化底蕴缺乏,语文素质低下,听话和说话能力欠缺。吕淑湘先生在多年前就曾批评我们的语文教育:“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4]如今近三十年过去,情况并未好转。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阅读题,看不懂题目,答非所问;面对作文题常无从下手,有时心中有7话,也不能确切表达;面对语文课本里出现的的文化常识,很多学生常常不清楚他们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现在的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畏惧心理,这和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割裂是有关系的。把语文教学局限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交际性和生活性,语文教学如同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为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四)语文教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语文教师自身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是长期以来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带来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仍旧实施“灌输式”,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无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上不进行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双向交流”。对于爱问问题、有求异思维的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认为是“挑刺”、“找碴儿”,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却忽视学生出现异常反应的深层原因。对于学生的异议,教师采取粗暴的压制来解决,让学生去接受和适应自己的强制,这样下来,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上是培养了许许多多顺从的、毫无创造性的“奴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正常发展。这是刚参与初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有的体会,虽然新一代的教师尽量在弥补这一缺陷,但在长久形成的氛围中收效甚微,相信在时间的磨8合下,会有所改变。而且,在从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只是靠着教参来进行教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能力的提高,也缺乏对语文教育进行的研究,而且在升学率的制约下老师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管好学生,尽可能提高升学率,而没有把研究作为语文教学取得更大成绩的途径,这也与老师职业的特点有关系。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只能通过思考、研究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社会制度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这一时期,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不安,阶级不断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但这样一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国的官学面临停顿、废除的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开始兴起,并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鲁国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之后,他的学生对其思想主张加以改造和阐发,其中以孟子最为著名。(一)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或君子。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②(《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因一生不得志,就把9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据《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怎样才能算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没完全做到哩![5]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这是德;二是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孟子关于教育目的有一点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即他明确提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孟子非常重视人的主观内在修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儒家教育强调人的自我完善,道德修养的自我提高,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启示作用的。特别是在道德水平普遍降低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儒家教育目的进行审视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儒家对人格进行完善的观念对当今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二)教育内容为实现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孔子实施了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培养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不、不是等量齐观的,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首先,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广泛学习“六艺”和知识技能。同时,他又深化和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0(《述面》)。以文学、品行、忠诚的信实教育学生。他还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资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主要教村,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哲学、政治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