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主讲人:李秀红参与人:张芬芬、蓝桂君时间:2011年3月22日地点:六(4)班教室一、教学内容1、知识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2、地位、作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看、说、仪等实践活动来进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所学规律的意识。(2)使学生能应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三、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探索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难点: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结合具体的情境,把探索关系,发现规律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算法的能力。(4)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五、课时划分…1、加法运算定律…………………………2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2课时3、简便计算………………………………5课时营养午餐………………………………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和P31/1、4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b+a(a+b)+c=a+(b+c)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米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米第六天城市C→DC→D118千米第七天城市D→ED→E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24+19=()+()()+38=()+5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85+632=()304+215=519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260+450=460+25020+70+30=70+30+2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654+(97+a)=(654+□)+□(23+47)+56=23+(□+□)(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10+20)+30+40=10+(20+30)+4015+(7+b)=(20+2)+b(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78+46+154168+250+3285+41+15+59计算:480+325+75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25×(5×2)=125×2=10×25=250(桶)=250(桶)小组合作学习。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五、作业:P37/2—4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25×4=4×25=125×2=10×25┆(学生举例)=250(桶)=250(桶)(25×5)×2=25×(5×2)┆(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b×a(a×b)×c=a×(b×c)课后小结: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10050×20=100025×4=10025×8=20025×12=30025×40=1000125×8=1000125×16=200125×24=3000125×80=1000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25×4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
本文标题: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2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