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孔乙己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衬托孔乙己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麻木的残酷现实。以乐境写哀,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二.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地方比较多,如对孔乙己外貌和绰号来历的描写,对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描写等都属于正面描写。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则从侧面,由别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经历,丰富了人物性格。三.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更能让人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一位有什么不同?答:“排”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判断“孔乙己的确死了”4)“中秋过后,秋风一天比一天凉了”作用是: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和封建社会冷酷的人际关系。(5)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各类人物的出场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揭露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暗示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解释词语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舍身求法: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二、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和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疑问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三、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四、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讽刺否定的作用。五、简答。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3、第6—8段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六、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我们班正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你觉得该开展哪些活动呢?请在下面写出4条。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录》;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或手抄报);讲读书故事;召开读书报告会;举行关于读书的演讲;举办读书讲座。2、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条。周恩来——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考尔德——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3、请简要叙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①晋代车胤小时好学不倦,但家境贫困,无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他就抓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吊起来照亮,用来看书。后来终于做了高官。②晋代孙康聪明好学,家贫无油,他利用大雪映出的雪光来读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当了高官。③王亚南小时候胸怀大志,酷爱读书。他读中学时特把自己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掉,成为三脚床。每次读书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觉后一翻身,三脚床就倾斜,他被惊醒后继续夜读。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秋水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二.课堂点击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秋水时至时:(按时)百川灌河河:(黄河)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旋转、掉转)不见水端端:(尽头)2.指出下列“之”的含义。野语有之日(这样)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少仲尼之闻(的)泾流之大(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4.填空:(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庄子》有33篇,七篇内篇十五外篇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外篇是庄子所作。三.选段在线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划分文段层次2.文段中两个通假字是:“泾”通“径”“辩”通“辨”3.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4.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ד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课外阅读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愚公移山三、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汉字1、céng曾不能2、bó渤海之尾3、箕běn畚运4、wú亡以应5、无lǒng陇断6、汝之不huì惠五、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含义且:年且九十将;且焉置土石况且;汝: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汝之不惠你;焉:焉置土石哪里;无陇断焉语气助词;其:惧其不已他;其妻献疑曰他的;之:以君之力的;本在冀州之南的;汝之不惠取独;六、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挖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2、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3、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4、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5、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作用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弱小。(×)6、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重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八、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杂然相许”、“跳往助之”说明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二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2、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讥讽)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者),智叟是真正的(愚者)。3《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神话作结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扁鹊见蔡桓公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治将益深将:将要益:更加深:厉害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转身走:跑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使:派遣4.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热水及:到5.臣是以无请也是以:因此6.使人索扁鹊索:寻找7.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8.立有间间:一会儿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喜欢10.桓侯不应应:答应11.居十日居:过二、简答。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无药可救2.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不要讳疾忌医,有病就要及时找医生治疗。3.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4.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三、阅读训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A还xuánB腠zòuC汤tāngD齐qí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3.用原文填空⑴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⑵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寡人无疾。捕蛇者说1《捕蛇者说》的体裁是说,作者柳宗元字子厚
本文标题: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