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七)传记阅读(一)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七)传记阅读(一)(时间:40分钟满分: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书生志击长空1982年,陈一坚被任命为国产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当时陈一坚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和这架不知何时才能问世的歼击轰炸机紧紧捆绑在一起。其实,他的命运早就和歼轰机联系在了一起。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一坚告别了宁静的生活。日本小飞机经常对中国大地进行轰炸,年幼的他与大人们一起躲在防空洞里。一位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害怕孩子哭声会被日本飞行员听到,这位母亲就让孩子吃奶来捂住他的嘴巴,结果就把孩子活活闷死了。“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童年深埋的情感种子终于萌发成了报国的大志。报考厦门大学时,陈一坚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三个志愿都写上了航空,并且下定决心:不录取我,就换个大学再去考,直到被航空系录取!1981年,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大幅削减,“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经费削减,进度放慢,基建缓建,项目基本处于“下马”状态,陈一坚急了。陈一坚说,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就得捏着汗跟人打。海军部队告诉他,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们较劲儿的话,我们就够不着了,如果出现敌方飞机,我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陈一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研制费,但是工资和办公费、纸笔钱总还是有的,“飞豹”研制团队就这样继续方案调整、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坚持了约一年时间,在其他配套单位已经全部停止研制的情况下,“飞豹”设计图已经一摞摞摆在案上。他们的坚持,让“飞豹”的命运出现转机。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批复,“飞豹”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研发工作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1988年,“飞豹”迎来了首次呼啸长空的机会。此后,“飞豹”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试飞,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飞都让它成长得更茁壮。1998年,“飞豹”正式列装服役,这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成为当时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中国南海地区的机型。从此,中国空军掀开了更加“有所作为”的一页。“我只是一介书生。”陈一坚说。对这个书生来说,创新不是火花四射的激情迸发,而是日常的工作,“就是遇到问题不吭声,自己去学习去解决”。改革开放后,陈一坚赴德国参观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的前身MBB公司,看到好几柜子研制飞机的美式技术规范,翻了几本后,陈一坚被震撼了:这个规范太先进了!当时我国长期按照苏式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研制飞机,美式技术规范与实现“飞豹”的设计要求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就在短时间的参观中,他很快领会了苏式规范和美式规范的差异。陈一坚团队毅然决定规范转轨。一个创新的标准树立了,之后各种困难考验接踵而来。选择了美式规范,飞机的设计计算能够更加精确,却非常费时,非得用计算机才行。勒紧裤腰带买来了新的设计工具却不会用,怎么办?陈一坚又发挥了善“啃”书的能力,买来许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先扫盲后又自学编程。因此,“飞豹”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机种之一。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陈一坚仍然为大飞机的发展奔波呼号,依然密切关注着新“飞豹”的研发和升级,为航空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第一代“飞豹”研制历经20年,而如今新“飞豹”从立顶到装备部队只用了短短数载;原来飞机的机翼机身整合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今只需要几小时……形变化,魂继承,“飞豹精神”又在新的团队里流传。(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一开始介绍陈一坚幼时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就得捏着汗跟人打。答:(2)形变化,魂继承,“飞豹精神”又在新的团队里流传。答:3.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陈一坚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执着与毅力?请简要概括。(4分)答:4.陈一坚对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执着与毅力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民国一醇儒王学斌①提起黄侃,大概今人脑海中多浮现出一位放浪形骸的狂徒形象:随意骂人,反对白话文,脾气古怪,贪嗜美食……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倒是少人知晓。其实,曾任教于国内多所名牌大学的黄侃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国学大师,博雅醇儒。②黄侃在北大任教时,主讲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等课。学生都称黄侃是一个“特别教授”,他在课堂上讲《说文解字》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学生下课以后去查书,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全班同学啧啧称赞。《说文解字》是一本枯燥的书,要是一般地讲授知识,谁也难久坐下去、久听下去,可黄侃在讲每个字时,是带着爱憎的感情来讲的。他每次登堂讲课,听课的人,不仅有本班的,还有外班的,不仅有读文科的,还有读其他科的。③黄侃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格苛刻,其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后人借鉴。黄侃授徒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先命学生圈点“十三经”,专力章句之学,每天直到深夜方命归寝。如此日积月累,经时一年有余,才把“十三经”圈点完。黄侃于是告诉学生,继此之后,可以把必读之书增广至二十四种。后黄侃又要求学生在三十岁之前一定要读完唐以前的典籍,因为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典籍为数不多,容易读完,又是非读不可的书。有了这样的功夫,以后研究任何门类的国学,就都好办多了。④黄侃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一则学力不充分,一则意见不成熟,徒然灾梨祸枣,遗人笑柄,于己无益,于世有损。他更是以身作则,五十岁前不著书,自认从知天命之年开始,方是研究的收获季节。⑤反观今人,大都抱着“出名要趁早”之观念,稍有所得,即唯恐世人不知,急于发表,以博取功名金钱。长此以往,他们常常将一孔之见放大为普世真理,不假思索地拿来西方的理论框架加以套用,忽视其所需的必要语境和适用范围。其学说看似天马行空,热闹非凡,实则原地踏步,没有创获,并未走出前人设下的“五指山”。学术竟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痛哉!⑥成名之后,黄侃也并未故步自封,而是时时向同仁学友虚心求教,甚至不惜执弟子之礼。刘师培患肺结核已到晚期,黄侃预订好上好的酒席一桌,点香燃烛,磕头行拜师大礼。当时许多人很奇怪,因为黄比刘只小一年零三个月,两人在学界齐名,有人还认为在学问上黄胜于刘。黄侃对此解释说:“《三礼》为刘氏家学,非如此不能继承绝学。”一时间,黄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举传为美谈。⑦黄侃不上课时,就一头扎进书林学海中,终日潜心于“国故”,废寝忘食。他嗜书如命,藏书甚多,如何放置这些“珍宝”及搬家时怎样装书便时常困扰着他。黄侃家里的架子上放满了书,甚至地板上、几案上也一堆一堆地放着书。有一次,广州中山大学请他去教书,无论校方怎样苦劝,开出的待遇多么优厚,黄侃都不答应。别人问他为何不去中山大学执教,他淡淡地答道:“我的书太多,不好搬运,所以就不去了。”⑧1935年春,黄侃五十岁生日,他的老师章太炎送他一副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注]好著书。⑨同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而死,一肚子学问也带进了棺材。[注]“黄绢初裁”源于蔡邕题词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当年的破解是:“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5.请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黄侃是一个“博雅醇儒”“国学大师”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5分)答:7.请赏析文中章太炎送给黄侃的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4分)答:8.文中黄侃告诫弟子不要轻易发表文字,他自己也坚持五十岁前不著书,你认同他的这种做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答案1.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从内容上看,写他幼时的经历,就是交代了他萌发报国之志,选择造飞机的由来。从结构上看,为后面写他研制歼击轰炸机的成就做了铺垫。参考答案:①交代了陈一坚萌发报国之志,选择学航空、造飞机的由来;②为后面写他情系歼击轰炸机,进行研制开发做铺垫。(每点2分)2.解析:解答第(1)题,要理解句中“保护伞”和“捏着汗”的含义,“保护伞”指保护的力量,“捏着汗”是说没有把握,让人担心。解答第(2)题,要弄清“形”、“魂”和“飞豹精神”的含义。“形”指“飞豹”轰炸机的外形,“魂”指研制团队的灵魂,“飞豹精神”指不畏艰难的勇气、自强自立的骨气、敢为人先的豪气、永不服输的志气等。参考答案:(1)海军在作战时,如果没有歼击轰炸机,就没有保护他们的空中力量,与人打仗时就没有把握,令人担心。(2分)(2)尽管“飞豹”歼轰机的外形发生了变化,但研制团队的灵魂却被继承了下来,不畏艰难的勇气、自强自立的骨气、敢为人先的豪气、永不服输的志气所体现的“飞豹精神”也在新的团队中流传开来。(2分)3.解析:题目要求筛选他对“飞豹”的执着,就要在文中找好答题区间。第5至6段谈“飞豹”基本处于“下马”状态后他的执着,第7段谈“飞豹”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后他的执着,第12至13段谈他按先进规范设立创新标准,第14段谈他克服各种困难,第15段写他如今的状况。结合以上内容,简要概述出来即可。参考答案:①“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后,没有研制费,他带领研制团队坚持方案调整、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②“飞豹”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后,研发工作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③选择美式规范,设立“飞豹”歼击轰炸机的创新标准。④为使计算能够更加精确,买来计算机及许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先扫盲后又自学编程。⑤已经83岁高龄的陈一坚仍然为大飞机的发展奔波呼号,依然密切关注着新“飞豹”的研发和升级,为航空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4.解析:根据文本内容可知,陈一坚的最大特点是对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执着与毅力,为此,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最大的心力,而且还善于学习与创新。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上的某些类似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参考答案:①当确立目标及理想后,就要付出最大的心力,这样才会有所收获。②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③理想能够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④要想有所成就,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解析:第一段文字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形成对比,“其实”两字,说明作者强调的重心不在“狂徒”而在“大师”。标题是“民国一醇儒”,文段最后的“博雅醇儒”与之照应。从第二段起,文章主要从多个方面展现黄侃作为“博雅醇儒”“国学大师”的特点,所以第一段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把人们脑海中黄侃的形象与其真实情况作对比,强调了黄侃国学大师的身份,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印象。②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全文。(每点2分)6.解析:文章第②~⑦段都在表现黄侃的这一特点。第②段为授课方面的内容,第③段为教徒方面的内容,第④⑤两段是著书方面的内容,第⑥段是求知方面的内容,第⑦段则为嗜书方面的内容,考生将段落层次划分好后,对其分别进行概括即可。参考答案:①授课方面:黄侃知识渊博,授课准备充分、饱含情感,富有吸引力。②教徒方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格苛刻,指导学生夯实基础。③著书方面:潜心治学,五十岁前不出书,并要求学生不轻易发表文字。④求知方面:以学生之礼向同辈虚心求教。⑤嗜书方面:藏书甚多,因书不好搬运而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位。(每点1分)7.解析:“韦编三绝”出自考生熟悉的典故,孔子穷研《易》,致使穿竹简的皮条多次磨断,此处指黄侃勤奋读书;“知命”出自《论语》“五十而知天命”,且上文说黄侃五十岁生日,了解了这些,上联就容易理解了。下联“黄绢初裁”这个典故考生未必熟悉,但文下已有注释,且“好著书”三字与上文黄侃表示不到五十不著书相呼应,结合上文可推测出章太炎的期望。参考答案:上联意思是黄侃勤奋好学,五十岁就读了许多书;下联意思是希望黄侃写出绝妙的
本文标题:专题专项增分练(十七)传记阅读(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