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
《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说教材:《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课例分析:侯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一、出示名言,营造读书的氛围(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名言,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幻灯出示阅读题,师生共同完成。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从哪知道的?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三、学生自问自答,这一环节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四、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有没有不喜欢的角色?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五、你又和他一样的经历吗?为什么(联系现实)六、完成自我评价表。七、好书推荐会。听课中的一点建议:尽量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以免让人觉得啰嗦。一上课先交代清楚比赛的规则,有规则比赛才公平,公正。对读书的落脚点把握不够准,“冒险”和“勇敢”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国情、才有不同的感悟。总之:汤姆索亚不仅仅是为儿童所作的一个多面性人物,更是为使所有人回忆童年,梦想童年所刻画出来的一个小精灵。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今天,再次领略了陈老师的课堂风采,可谓常听常新。陈老师总能擅长于从不同文体特色入手,展示出她老练精到的教学设计,因此,她的课总能以真实、踏实、扎实,值得同行们的观摩,其指导性、可效仿性是有些某些著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所不及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长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自认为陈老师的教学呈现出了以下三个亮点:一、问题引路,环节清晰本节课陈老师主要解决“梗概”部分“写了什么”和“为什么选了这写”两个问题,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写梗概要与题目紧密相关,合理取舍;学习“精彩片段”部分,陈老师让学生围绕“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和“作者是怎么把故事写精彩的”这两个问题入手,主要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写法。这一问题设计,既符合文体特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又不失悬念,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二、凸显梗概,把捏精彩《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陈老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明白了阅读梗概与阅读精彩片段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在学习梗概的时候,陈老师让学生通过填表,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老师的独到一问:“梗概中为什么只写这些经历呢?”,顿然感悟击破——是为了紧扣“历险”、合理取舍。然后,让学生用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在学习精彩片段的时候,继续细读感悟“汤姆是个怎样的男孩?”。陈老师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写在书上,看看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谈谈“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水到渠成,“对比描写”、“细节描写”、“巧设悬念”等各种写法学生自然流泻,可谓把捏之独到。陈老师把学生从内容上的感悟引向到写法上的学习,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名著的美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高度热情。三、激发阅读,指导得法名著的阅读更应该把学生引向课外。课的结尾,陈老师以“阅读名著可以关注故事的情节、人物、写法,这样就会收获多多。”的结语“一石激起千层浪”,简洁有力,深入人心,给了孩子一把开启阅读名著的金钥匙。纵观陈老师的这一堂名著导读课,简简单单的语言,明明了了的环节,但却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耐人寻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反思为了开展上好名著阅读及“以一课带一本”的阅读教学探究,教研室领导组织润州区七年级语文组进行了专题教研活动,本人有幸开了一节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名著阅读,通过大家在一起对这一节课研讨探究,本人懂得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现在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供大家交流。一、对名著阅读授课方式定位要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本人在刚开始备课没有正确认识如何指导阅读名著,所以把这节课上成教读课,学生一节课上难以感受《汤姆?索亚历险记》文学魅力,无法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背离了“以一课带一本”的教学探究宗旨,在学校试课时立即感到效果比较差。然后与专家、同人再商讨,确立了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分角色朗读,来初步感受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魅力,感受情节的曲折,感受人性的特征,从而激起阅读原著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最后的上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兴趣是阅读名著的动力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名著阅读的关键。试课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不能激起阅读原著的兴趣。后来经过再次备课,增加了视频、分角色朗读,效果就大大的不同了。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视觉上汲取了营养,引发了阅读兴趣,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分角色朗读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上阅读名著的主人,他们的认真朗读,认真赏析、品评,真正是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三、对学生阅读名著,老师要有指导和跟踪这一节课上下来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会无目的性;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名著阅读活动就会毫无效果。1、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有效跟踪的方法①保证名著阅读的时间: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时间上的保障极为重要。在时间的安排上,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课堂上的时间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带动了课外的阅读。课后每天要求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②开展欣赏交流课: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入,对名著精神思想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四、要真正懂得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从教育实际来看,我国除极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学校都把大纲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规定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的甚至将之视为“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中学来讲同样是这样,上课主要以教读课本为目的,学生购买课外名著很少,就是上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节课也仍有许多人无书,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也很少,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同样存在着许多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名著的作用。在名著阅读中,有千万个接触点是与课堂所学的教材相通的。通过课外对名著的阅读,学生获得了综合性的知识,不仅有自然知识,更有大量的社会知识。与书深交,书缘常续,名著阅读的越多,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从而积累大量的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底气充盈,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每个教师要走进名著,崇拜它们。一本名著就是船,能够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带孩子到达不到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达到。如果我们想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让他们能够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而且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做的而且能够做的,就是从帮助孩子学习热爱读名著和怎样读名著开始。
本文标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7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