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研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海拾贝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复习有的放矢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主要采用了叙事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课文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仲永才能衰退及最终平庸无奇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扬帆起航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文中划出)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学习第二部分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①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②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3.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4.作者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5.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应该怎样做?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四)回顾提高,用原文回答问题。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反三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2.阅读以下典故,说说自己的探究性结果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呢?王安石轶事之明月与黄犬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一打听,是一位多年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心想,这样糊涂的秀才,怎么能考得上呢?于是,他把后两句改成:“明有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晚上,明月当空,花香扑鼻,王安石便到寓所的花园赏月。不多久,来了一位老人,王安石便邀他一起赏月。老人告诉他没有空闲奉陪。原来老人是这里的花匠,是来捉黄犬虫的。这一种虫一到晚上,就在花心里睡觉,糟蹋花朵。说着,老人捉来一条交给王安石看,这是一条黄色的小毛虫。正当王安石借着月光,看那条黄犬虫时,忽然听到空中一阵鸟鸣,极其宛转悦耳。他感到奇怪,因为鸟在晚上是不叫啊!老花匠说:“这是本地一种稀罕的鸟儿,常在晚上鸣叫,明月当空,叫得更欢,所以当地人叫它明月鸟。”听了老花匠的话,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已无知而铸成的大错。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研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822 .html